2005年,山南新區1歲,我25歲。
我離開學習、工作、生活了20多年的家鄉毛集到淮南工作,暫時借住在一位老同事的家中。一次偶然的機會,聽說2004年國務院批準將長豐縣7個鄉鎮劃歸淮南管轄,建設部批準了我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正式將山南新城區納入城市規劃體系,組建了山南新區建設指揮部,開發建設山南新區的序幕徐徐拉開。我很感興趣,利用周末時間,順著羊腸小道登上了舜耕山想先睹一下山南的風采。彼時的山南剛從長豐劃歸淮南,僅僅一山之隔,淮南城市化的春風卻尚未惠及這片土地,站在山頂依稀能聽到山腳處的石料廠機器轟鳴之聲,開山炸石后山體千瘡百孔,裸露的巖石像毀容后的皮膚,與未開發的青山形成鮮明對比,由近及遠地望去,目光所及除了散布的高壓線塔架,幾乎看不到樓房,甚至平房瓦房也少,只人防辦旁有一條山間小路通往山南,貧瘠的山地上零星點綴一些村落。我想市委、市政府開發建設山南的決策部署太及時了,山南這片原生態的山水再也經不起折騰了,如果能夠成為山南開發建設隊伍中的一員,保護好這里的青山綠水,建設一座生態美麗的新城該是多么的驕傲和自豪。
2011年,山南新區7歲,高新區剛滿1周歲,我31歲。
這時的山南初具雛形,洞山隧道車水馬龍,核心區主干路網逐步拉開,山南污水處理廠、山南自來水廠已開工建設,市政務中心和淮河大道兩邊的住宅小區建設如火如荼。此時,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山南西南角籌建一個規劃面積7.6平方公里的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我也如愿以償通過遴選成為高新區大家庭中的一員。創業艱難百戰多,相比省內其他高新區,淮南高新區起步較晚,懷著對未來的憧憬,帶著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我們干勁十足、走路帶風、埋頭苦干,不敢浪費一點時間,深怕由于自己的懈怠影響了高新區的發展。經過大家同心協力的努力,高新區核心服務區、中科院大氣所淮南大氣科學研究院、中科院等離子體所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一批項目陸續簽約或落地建設,看著項目一天天向前推進,大家伙心里都有說不出的欣慰和高興。
而我,在領導和同事們的熱心幫助下,逐漸對高新區和在高新區落戶的項目從初識到熟悉。對所從事的文秘工作從接受到喜歡,雖然每天都是連軸轉,夜以繼日加班趕材料,公文寫作能力有了提高,但一點也不感到累,常常一有空閑就在辦公室擦桌子、拖地,整天過的忙碌而充實。
2015年,高新區(山南新區)1歲,我35歲。
那一年,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決策,將高新區與山南新區進行整合,印發了《關于淮南市山南新區管委會加掛安徽淮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牌子的意見》,12月18日下午專門召開了高新區(山南新區)機構整合干部大會。從這一天起,新的高新區(山南新區)誕生了,高新區和山南新區通過整合優化,攜手實現了基礎配套等的共享互通,加速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這片土地的匯聚,綜合競爭力得到提升,為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年的新區工作生活,我眼前始終有奔波奮戰在新區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征地拆遷一線的領導和同事們的身影。他們攻堅克難、連續奮戰、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地感動著我,鼓舞著我,讓我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也深深懂得了新區人這個光榮稱謂所蘊含的沉甸甸的分量。
2018年,高新區(山南新區)3歲,而我38歲了,時光荏苒,回首新區過往,我因沒有碌碌無為而感到欣慰。
今年是高新區(山南新區)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2月份高新區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我省第六個國家級高新區,先后獲得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服務業集聚區”“服務外包示范區”“電子商務示范園區”等多項榮譽稱號。7月,高新區大數據產業基地被長三角數據智能合作(上海)峰會組委會授予“長三角大數據應用(智慧城市)服務貢獻獎”,在2017年度全省開發區綜合考評中邁入全省前30強位列第17位。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國家高新區30周年,我和新區也一起走過了8年的美好時光。一路走來,從三十而立到接近不惑之年,有過成功的微笑,也有過付出的艱辛。以后的歲月,我還將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足本職崗位,努力為新區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書寫自己無悔的人生。(王 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