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區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核心之舉,著力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大開放大招商,源頭活水滾滾來
今年1至4月,大通區引進億元以上項目資金12.2億元,完成年度任務的38.12%。新洽談項目63個,擬投資額297.5億元;新簽約項目3個,合同約定投資額3.7億元。
今年一季度,大通區調度通報考核的主要經濟指標中,有8項指標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6項指標增速居全市縣區前4位。
招商引資引來源頭活水,主要經濟指標全市靠前,見證經濟高質量發展。今年以來,大通區扎實推進招商引資突破年活動,召開全區招商引資工作會議,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核心之舉,迅速掀起新一輪招商引資熱潮,著力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聚焦“招什么商”——著眼于產業轉型升級、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質量效益
在市場經濟深入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的新形勢下,招商引資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帶來招商引資理念的更新。
“招商不能西瓜芝麻一把抓,見什么商招什么商,有什么商招什么商。招商要符合實際,做到‘標靶招商’‘精準招商’。”大通區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區樹立專業化精準化招商理念,創新招商體制、機制和政策,聚焦專業招商、精準招商、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
想招商,更要會招商。該區聚焦轉型發展,著眼于產業轉型升級、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質量效益,在引進技術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示范帶動強的大項目好項目上下功夫。聚焦重點產業抓招商,圍繞大通工業新區資源及產業鏈延伸進行招商,促進全區工業企業集群化發展。聚焦重點領域抓招商,瞄準高端裝備制造、現代物流、醫藥、服裝加工等優勢產業進行招商;以“兩山兩水”、上窯小鎮、民國建筑群及交通優勢等有利資源為重點,拓展文化旅游業領域招商;立足鄉村振興戰略,發揮農業產業特色和優勢,大力引進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和流通企業,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聚焦“怎么招商”——突出領導帶頭、園區平臺、企業主體作用
5月8日,大通區招商引資工作會議召開。會議通報了今年1至4月份全區招商引資落實情況,再次擰緊招商引資“發條”。
招商引資工作會議召開4天后,區政府主要領導帶頭赴東莞市和深圳市考察招商,與東莞市力星激光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初步意向。
聚焦“怎么招商”,該區把招商引資作為“一號工程”,強化“一把手”招商主體責任,做到重大招商活動親自參加、重要客商親自接洽、重大項目親自推動、重點問題親自協調解決;成立了8個招商工作組,抓住國家建設“一帶一路”和實施長江經濟帶等戰略的重大機遇,把招商目標鎖定在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區域,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同時,對各招商引資工作組以及各招商引資責任人任務完成情況,實行一月一通報、一季一分析、半年一檢查、年終總考核,按照招商引資考核辦法,嚴格考核獎懲,以項目看實績、以項目比高下、以項目論英雄。
園區是招商引資最有效的平臺載體。該區突出園區招商,明確大通工業新區功能定位、產業定位,實現與市經開區融合發展,在招商引資上打優勢仗、特色仗;推進大通工業新區征遷擴容,同步完善道路、水、電、燃氣等配套設施,推進園區提檔升級,增強園區承載力和吸引力。突出企業主體,把企業推向招商引資的第一線,大力推廣昆山產業園等項目的成功經驗,鼓勵引導企業拿出優質資產、優勢產品、潛力項目,通過參股控股、兼并收購、租賃聯合等方式,與國內外大公司、大集團對接,實現借力發展、融合發展。
聚焦“招商實效”——加快項目落地、投產見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5月10日,省“861”重點項目,總投資1.3億元的安徽電建一公司淮南致遠鋼結構分公司新廠房奠基儀式在大通工業園區舉行,標志著該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該區突出抓項目簽約、項目開工、項目投產達效,對在建的重點項目,堅持領導包保制度,落實“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個一”推進機制,確保項目盡快投產達產。據區招商局負責人介紹,今年二季度計劃開工的項目有6個,總投資8.8億元;另有8個項目力爭開工建設,加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環境是一個地區發展的金字招牌。該區樹立綜合平衡理念,學會算大賬、綜合賬、長遠賬,對有些好項目,通過“放水養魚”,為客商創造一個好的投資環境。狠抓政策落地見效、服務水平提升、市場環境優化,加大投資企業在供水、供電、供氣和交通運輸等需求保障力度,做到誠信招商、誠信留商。
堅持大開放,聚力大招商,源頭活水滾滾來。據統計,今年一季度,大通區GDP完成14.3億元,同比增長10.1%,總量和增幅分別位居全市第六和第四;9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7.45億元,增長24.4%,總量和增幅分別位居全市第四和第二;58家戰新產業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9.7億元,增長43%,總量和增幅分別居全市第一和第二;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完成3.07億元,增長34%,總量和增幅分別位居全市第一和第五;完成財政收入1.89億元,增長11.9%,總量和增幅均位居全市第五。招商引資新突破,項目建設新成效,為大通轉型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動力。
(記者 朱慶磊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