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就業拿工資 掙錢顧家兩不誤
產業扶貧筑就“家門口”的脫貧路
每天清晨,鳳臺縣顧橋鎮黃灣村的貧困戶王長軒便早早起床,趕去上班。他工作的地方就在村里的蔻蔻家庭農場,隨著農場里種植的80畝葡萄成熟,他每天的任務就是摘葡萄、裝箱,雖然辛苦,但他的臉上總掛著笑容,有人問:老王頭,干啥這么高興啊?他總是回上一句:年底就能脫貧了,能不高興嘛!
王長軒家里有七八畝土地,但是兩個兒子都身有殘疾,幾乎喪失了勞動能力,一家人只能靠田地的收成過日子,一旦遇到災害天氣,家里生活就十分困難。“鎮里搞產業扶貧,在咱村里開了這個農場,給咱貧困戶帶來了希望。”王長軒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除了忙活自家的田地,農閑時他便來到農場打工,幾個月能掙1000多塊錢,基本上也就做些施肥、修枝、去葉、除草等雜活,“活不累,還有錢賺,打著燈籠都沒處找去!”他說,在農場里自己也不挑活,只要需要他就來,要是自己沒事也會溜達到農場里找點活干。農場里還有70畝桃園、60畝酥瓜田,一年到頭有3至4個月的活,加上自家田地的產出,一年的收入也很可觀。
農場負責人鄭家成表示,農場2014年底成立,今年才見到效益。目前,酥瓜和桃子都已經下市,而葡萄剛上市,雖然只有夏黑和巨玫瑰兩個品種,但價格也不低,夏黑的批發價在6元左右,巨玫瑰3.5元。通過線上線下的平臺銷售,壽縣、阜陽、鳳臺的批發商都過來采購。通過產業扶貧,農場扶持了25戶貧困戶,對于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戶,農場與其簽訂一份10年的合同,每年分紅1000元;而對于有勞動意愿的,則給予提供就業,每天給予50元的工資。
“在這工資高,沒事就來看看,每天時間也不長,挺好的。”在維駕寺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童樹杭正在甘蔗地里忙活著。“像我這樣年紀大又不懂技術,身上還有殘疾的,外出打工根本沒人要。能在家門口找到一份這樣的工作,已經很幸運了。”正說著,童樹杭忙完了手中的活計,打算到稻蝦共作田去看看。合作社負責人童景國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合作社帶動扶持11戶貧困戶,每天工作6小時,平時每天有60元的工資,而到了收獲的高峰期,則每天有80元的工資,在地里他們主要負責甘蔗的種收、分解等工作。他說,甘蔗地雖然只有24畝,但看長勢非常好,而且自家種的甘蔗品種好,含糖量高,明年打算擴種至70畝,采取訂單農業的形式,并從外地引進蔗糖加工生產線。“單賣甘蔗收益不高,但經過深加工后,甘蔗的附加產值便翻了幾番,義烏那邊的客商已經和我達成協議,成批量收購我們加工的蔗糖,到時候我們還會幫扶更多的貧困戶,帶動更多的當地人就業。”
在顧橋鎮,像王長軒、童樹杭這樣登記在冊的貧困戶共有259戶,今年以來,鎮政府通過動態監控,清退了13戶,加入了3戶。為了讓貧困戶早日摘掉“帽子”,顧橋鎮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和貧困群眾意愿,因地制宜、因人因戶因村制定產業扶貧措施,發展九大產業基地進行輸血、造血,助力扶貧。大力開展特色種養殖業扶貧,穩步推進光伏扶貧,積極探索產業扶貧分紅模式,并采取園區帶動、企業帶動、大戶帶動,自主發展產業的“三帶一自”等模式,逐步實現產業扶貧全覆蓋。截至今年底,顧橋鎮登記在冊的貧困戶除了新增的3戶貧困戶之外,將全部實現脫貧。
圖: “產業+就業”的扶貧模式讓鎮里不少貧困戶就近就業找到工作
(記者 李舒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