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板橋鎮鄒祠村創新扶貧紀實
近日,壽縣板橋鎮在扶貧工作第三方評估中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高度評價,特別是第三方評估機構對該鎮鄒祠村扶貧工作進行的抽查,認為該村的產業惠民、訂單種養扶貧工作創新思路、創新舉措,貧困戶得到了實惠。
壽縣板橋鎮鄒祠村位于板橋鎮東南部,距離縣城40公里,與天下第一大塘安豐塘毗鄰,農作物主要以席草、水稻、小麥為主,畜禽養殖主要有白鵝等。
“安豐古塘山泉水,雞鴨魚蝦味鮮美;綠色水稻有機米,天然環保燈草席;先人留下聚寶盆,發揮優勢佑后人;脫貧已到拔寨期,你我焉能不著急;望聞問切把好脈,因人施策齊努力;扶貧路上千萬難,愚翁立志泰山移。”
這是鄒祠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金新根據該村的實際創新扶貧工作舉措有感而作的感慨:“授人之魚,不如授人以漁”。脫貧攻堅,既要注重“輸血”,更要注重“造血”,激發內生動力,在強化“領導包鄉、單位包村、干部包戶”的基礎上,做好幫扶工作,著力解決扶貧“最后一公里”問題。
鄒祠村以農業生產為主導產業,主要從事傳統糧食種植、席草種植和畜禽養殖,是天然席草生長之地,目前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和產業鏈。
8月4日,記者來到了壽縣板橋草制工藝品有限公司,看到200多名農民揮汗如雨,正在篩選席草、染綠、烘干。正在篩選席草的貧困戶告訴記者:“種植一季水稻收入1000多元,種植一季席草能收入4000多元,我們家家戶戶都種席草。”該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板橋鎮是全國最大的席草種植基地,在全國四大席草基地中產銷量第一,能帶動周邊40000多戶農民致富,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有效的產業帶動。
市糧食局扶貧工作隊因地制宜確定了養殖白鵝助脫貧,作為產業扶貧的思路之一。村委會委托壽縣向天歌白鵝養殖公司,提供優質鵝苗,并為貧困戶傳授白鵝養殖技術,同時對無養殖能力的貧困戶采取簽訂協議,代為養殖,年終分成的方式助其脫貧。
在壽縣向天歌白鵝開發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在100多畝的養殖水面里,該公司為20多戶貧困戶代養的3000只白鵝長勢喜人,100多畝鵝苗草能提供充足的飼料。該公司負責同志告訴記者,我們每年孵化10萬只鵝苗,都以低于市場價的10%提供給貧困戶,采取“四個統一”的模式,一條龍服務,確保每戶貧困戶每年有4000元的收入。
板橋鎮鎮政府劃撥近10畝優質田地,為鄒祠村開展產業扶貧,實施鴨(蝦)稻共育養殖,實現種植養殖一體化模式,增加農民立體養殖收入,發揮行業優勢,大力發揮訂單農業。在做好收購服務,產銷對接促進農民增收上進行幫扶。在糧食收購季節,深入村中,通過宣傳,讓群眾了解國家糧食政策,可上門服務、預約、預檢,對達到托市收購質量標準的糧食,協調糧食收儲企業優先收購。
積極推進當地農業產業化經營、探索“糧食龍頭企業+種糧大戶+貧困戶”的經營模式。鄒祠村種糧大戶鄒本設回鄉創業,經土地流轉,依托優質天然生態環境,發展優質水稻訂單。板橋鎮宏虎糧油有限公司是當地的龍頭企業,倉容量1萬噸,通過發展優質糧食訂單的方式,從而達到互惠互利,實現產業幫扶的脫貧目標。
駐鄒祠村扶貧專干李峰告訴記者,從2017年起,通過“單位包村、干部包戶”定點幫扶制度,精準扶貧措施,將完成鄒祠村54戶126人脫貧,鄒祠村貧困村出列任務。
(記者 劉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