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實施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惠民生促和諧
這是35名農民工的幸福笑容,當拖欠了半年多的工資被法律援助工作者送到手上時,他們喜極而泣;這是一位妻子的幸福笑容,當丈夫因工受傷無人賠償時,是法律援助工作人員熱心相助,還了他們一個公道;這是一位老人的幸福笑容,當被肇事車輛撞傷致殘后,是法律援助為他伸張正義,讓他重拾了生活的希望……
2016年以來,我市將法律援助工作納入民生工程,全市各法律援助機構積極為弱者奔走鼓呼、紓難解困,積極發揮了法律援助保障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職能優勢,切實為困難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務,在美好淮南建設的和諧畫卷上點染了溫情的顏色。自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2月底,全市共辦理法援案件5600余件,解答接訪法律12348熱線及群眾來訪達55000余人次。
“上聯:法通民意九州暖,下聯:援慰人心四海平,橫批:司法為民。”市民王先生指著他家門上新張貼的對聯念誦著,他說這樣的對聯語言樸實凝練,情感真摯深切,讓普通群眾切身感受到了法治理念的熏陶和法律援助的關懷。
“今年春節前后,我們創新宣傳形式,征集撰寫了以法律援助宣傳為內容的春聯10余對,并依托全市66個郵政局營業網點、9個法援中心,面向群眾書寫發放近萬副春聯,擴大了法律援助的社會影響。”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負責同志介紹說,要做到“應援盡援、應援優援”,必須不斷提升法律援助公眾知曉率和社會影響力。
開展法律援助“進百村,走千家”活動,進村入戶發放便民服務卡、法律援助宣傳彩頁,回訪法律援助受援人,引導有需求的困難群眾申請法律援助;在春節前后組織開展“情暖農民工、法援在行動”主題活動,引導廣大農民工理性維權、合法維權;組織律師參加“全省工會就業創業援助”活動,在招聘會現場為企業主、求職人員咨詢問題……一年多來,市司法局積極擴大宣傳,讓群眾知曉、關注法律援助,讓“民心工程”離群眾更近。
2016年5月,潘集區司法局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委托電信114對法律援助受援人進行滿意度電話回訪,征詢法律援助服務規范、服務態度、服務效率、辦案質量及案件承辦人員是否收費等意見建議。“我們針對第三方評估出現的問題,及時向辦案人員反饋,幫助其改進工作,提高辦案水平。”潘集區相關負責同志表示,他們還將評估結果與辦案補貼的發放和法律援助獎懲相結合,進一步調動工作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積極性,提高法律援助服務質量。
法律援助質量關系到困難群眾的切身利益和身心感受,伴隨著法援民生工程的大力推進,法援案件數量不斷增加,質量成為法律援助工作的重點。市司法局積極拓寬思路,務實舉措,優化服務,提高法律援助案件的“含金量”。
按照《安徽省法律援助便民服務窗口建設指導標準》和《安徽省法律援助案件質量監督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市司法局加強便民窗口規范化建設,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優化服務環境、改進服務態度,推行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援務公開制,加強跟蹤回訪,落實案件庭審旁聽制度,開展案件質量檢查活動,主動接受群眾投訴監督,不斷提升法援辦案質量,為受援人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務。
為了讓更多需要法律幫助的困難群眾能夠得到援助,感受到法律陽光的溫暖,市司法局及時修訂完善《淮南市城鄉困難群體法律援助民生工程實施辦法》,將經濟困難公民和特殊人員作為援助重點。同時,將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軍人軍屬和計生特困家庭作為重點援助群體。
2016年,壽縣召開了2次刑事法律援助工作聯席會議,會議就如何進一步建立健全該縣司法、公安、檢察、法院工作協調機制,提高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數量等展開了熱烈討論和深入交流,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聯席會議制度有力推進了我縣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開展。”壽縣法律援助中心負責同志介紹說,僅2016年,該縣辦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289件。
市司法局積極協調公檢法等部門,理順刑事通知辯護渠道,完善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機制的銜接,切實保障刑事案件被告人的合法權益。2016年公安機關通知辯護及轉交192件,檢察院通知辯護及轉交89件,人民法院通知辯護及轉交122件,刑事法援案件占全年法援案件24%。
用無私的奉獻捍衛法律的尊嚴,用真誠的服務維護社會的安寧,用滿腔的熱情擦亮弱勢群體無助的雙眼……近年來,我市通過實施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最大限度滿足困難群眾的法律需求,保障弱勢群眾的合法權益,為貧弱者撐起了一片公平正義的藍天。
(記者 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