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區全力推進民生工程建設亮點掃描
在八公山下,話及民生工程,猶如一股股暖流涌進人們的心田,既細致入微地穿掠過百姓柴米油鹽的生活,又與民生福祉如影相隨。從棚戶區改造到保障性安居工程,從方便出行到硬化亮化,從醫療養老保障到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到多角度救助扶持……一樁樁,一件件,推進民生工程建設,潤澤民心,惠及群眾。
民生工程,美好八公山建設的幸福“密碼”,記者日前在八公山區探訪民生工程建設時這樣感受到。
從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及農業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改善的“五有+1”民生工程建設目標來看,這樣的民生“答卷”值得“點贊”。在漂亮的民生“答卷”背后,記者看到了八公山區在民生工程建設上傾注的感情與責任。
推進民生工程建設,資金保障是前提。記者了解到,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財政收入持續減少的情況,八公山區將“保民生”排在了公共財政支出的首位,該區上下也形成了一種民生資金“四個優先”的工作習慣,凡民生資金,均優先保障、優先配套、優先撥付、優先落實。該區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整合資金,統籌財力配置,把資源更多地投入到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上,形成了穩定的公共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加強對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的監督,強化資金使用的跟蹤問效,嚴禁擠占、挪用、滯留以及虛報冒領等行為;拓寬民生工程資金渠道,發揮財政資金帶動作用,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民生工程建設。
打開八公山區的“民生賬單”發現,該區今年計劃投入民生工程資金近1億元,區級配套資金早已全部撥付到位;今年前9個月,該區民生支出占全區公共支出的75%左右,民生成為該區始終放在心上、抓在手里的頭等大事。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在八公山區民生辦,記者看到了一套“軟件資料”,區及各相關單位民生工程領導小組名單、任務分解表、每月調度的會議記錄、每月督查的情況通報等內容都整齊地擺放在一起。“我們采取質量抽查、定期督查、考核評價等方式,對民生工程建設進行全程跟蹤督導。堅持民生工程建設‘月調度、月督查、月通報’,并對難點工作進行重點督辦,實行‘周調度、周通報’,促使每項工程時時有壓力、周周有進展。”該區民生辦主任孫郁雯告訴記者,區里同時加大特邀監督員、財政監督、審計、第三方評估等績效評價力度,充分發揮績效評價在項目實施、政策完善、資金安排等方面的導向作用,確保每項民生工程都能圓滿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改善民生實實在在,惠及群眾方方面面。該區今年全力推進的25項民生工程成了25個百姓幸福的源泉,一項項民生工程由點及面,由淺入深,穩步推進,不斷惠及萬家百姓,城鄉居民生活幸福指數也在民生工程實施中節節攀升。
截至目前,該區新型農民合作醫療完成籌資24590人;貧困殘疾人救助與康復面向2000余名貧困殘疾人,發放救助金160余萬元,完成27例貧困殘疾人白內障手術;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面向156名救助對象,發放救助金58.2萬元;重大傳染病醫療救治面向24名貧困結核病患者,發放資金2.1萬元;就業技能培訓完成培訓736人;政策性農業保險投保農作物3.076萬畝,投保牲畜204頭;17個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全部完成;農村文化建設補助項目文藝演出、體育活動、放映電影都已分別完成任務的166%、136%、100%;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向563人,累計發放資金141萬元;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免除城鄉義務教育階段10284名學生的學雜費,向4568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國家課程教科書……和往年相比,新農合參保財政補助標準、城鎮居民醫保參保財政補助標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等6項標準明顯提高,19項民生工程結合轄區實際進行了調整完善,八公山區的民生“賬單”越拉越長、越拉越寬。
從城市到農村,從農業生產到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從教育、養老、醫療、衛生服務到生活救助、貧困幫扶……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清單”,帶著“順民意、惠百姓”的真情,“以民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和行動,架起了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連心橋。
(通訊員 繆亞濤 記者 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