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市扎實推進民生工程,描繪出一幅百姓安居樂業、幸福祥和的民生新畫卷——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廣大人民
硬化的路面四通八達,潔凈用水掬手可舀;就業培訓政府買單,農民看病可以報銷;“五保”老人安享晚年,文化生活惠及民生……這些切切實實的利益不僅是老百姓所關心的,也是黨委、政府民生工作的重點。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加大民生工程建設力度,讓老百姓得到了一系列真真切切的實惠,奏響了構建和諧淮南的主旋律。
民有所需、政有所為,樁樁件件凝聚真情
轉型跨越所指絕不僅僅是經濟建設,而是整個經濟社會的全面轉型、共同跨越。
在這一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市委、市政府將“強市”與“富民”同步推進,讓經濟發展與民生工程同頻共振,盡最大力量讓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為全體人民共享。
真金白銀的投入,讓全市33項民生工程有序推進。截至10月底,全市撥付民生工程資金30.95億元,為年初計劃29.2億元的105.99%。
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公共文化場館開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等11項民生工程完成目標任務。
就業促進工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政策性農業保險、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鄉醫療救助等14項民生工程達到序時進度。
敬老院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正奮起直追。
大手筆的民生保障投入、一再拉長的“民生清單”背后,連接著千家萬戶,受益的是每一個百姓,政府解決群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讓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民生為本、民生至上,點點滴滴溫暖民心
民生問題表面看起來都是小事、瑣事,但卻事關經濟社會建設和改革發展的大局。隨著我市民生普惠的范圍不斷加大,民生保障的水平日益提高,百姓豎起了大拇指。
1至11月份,全市共完成就業技能培訓20499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7.89%。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特定崗位298人,就業見習崗位500個,已全部安排到位;公益性崗位實際開發了3823個,現已實際安排就業1538人。
今年,我市實行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體制改革,撥付義保資金1.5億元,21.42萬中小學生享受義務教育經費保障,其中13.23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發放免費教科書,補助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4895名,解決了城鎮和農村孩子上學難的問題。
今年,我市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54414套,對困難家庭實施住房補貼,使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得到保障。完成了2250戶農村危房改造和11個農村清潔工程建設,全面推動了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
今年,全市解決8.87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630張農村五保集中供養床位,開工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465個,完成農村危橋改造44座。
改善民生、符合民心,件件落實累加幸福
民生跟著“民聲”走,幸福的笑容就會掛在群眾的臉上。
我市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加大扶持補助力度,著力破解各項難題,解決突出民生問題。
既重視量的擴張,也重視質的提升,通過加大民生工程建設提升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生活品位,是我市2014年民生工作的顯著特色。
改善物質生活條件的同時,我市不斷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今年來,我市公共文化場館開放、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補助、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化建設等項目的實施,豐富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百姓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從當初主要解決“生活難、上學難、看病難”問題,到目前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五有”目標,民生工程不斷提升,并逐步覆蓋農業基礎設施、農村文化建設領域,統籌城、礦、鄉發展,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增加了農民收入,縮小了城鄉差距,推進了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
民生工程的實施,促進了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進一步完善了基層公共服務體系;農村低保、五保供養、貧困重度殘疾人救助、重大傳染病人救助等制度進一步完善,促進了公平正義,營造了良好的改革發展環境。
增收惠民、醫療惠民、教育惠民、文化惠民、就業惠民……一項項惠民之舉、一樁樁利民實事,猶如涓涓清流滋潤著人們的心田,一件件實事辦到民生最需處、最想處、最急處,讓越來越多的百姓在生活中積攢了信心,醞釀了幸福。
(記者 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