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泥河、黑河之間的潘集,南望淮河,北倚平阿山,東臨泥河、伊河、黑河三水交匯的河套,西靠蒙鳳公路,地處懷遠、鳳臺、蒙城三縣交界地帶,素有“雞鳴聽三縣”之稱。這里是抗日戰爭時期淮上抗日根據地的南端前沿,也是中共鳳臺縣委、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地。
此地北有平阿山作為屏障,南、東兩面有水域險阻,西倚蒙鳳公路向外延伸,易守難攻,利于發展與開拓。
抗戰時期,鳳臺縣城及城郊為日偽占據,阜鳳公路旁的岳張集、西陳集等地成為國民黨縣黨部及縣政府遷避之地,唯獨蒙鳳公路兩側及以東區域處于日偽勢力不及、國民黨無力顧及的“兩不管”地帶。
潘集南部沿淮一帶,除高皇龍窩的老圩、平圩的謝家崗和靠近縣城的蘆集附近駐有少量日偽軍外,其余地區多由中共地方組織及其武裝控制。多次暗殺漢奸、襲擊據點的行動使日偽軍龜縮于炮樓,不敢輕易出動,北部的潘集更顯安定。
1939年6月,新四軍游擊支隊司令員兼政委彭雪楓率部進軍淮上,活動于淮河以北、津浦鐵路以西、宿蒙鳳公路以東的潘集周邊地區,并駐軍于潘集東側的耿集(今屬懷遠縣)。鳳臺縣民眾抗日動員委員會指導員、省委托第十九工作團團長張流波,于古溝、田集至潘集一帶組建青抗會、婦抗會等組織,宣傳抗日,動員群眾。隨后,中共鳳臺縣委副書記丁文山帶隊夜襲維持會,活捉并處決維持會長許魯初,抗日鋤奸聲勢大振。
獨特的地理條件、日益高漲的抗日情緒,加上地方武裝和有新四軍作為后援,周邊還有多種抗日力量游弋,為在潘集建立抗日根據地奠定基礎。就連原在當地活躍、擁有兩千余人槍的紅槍會武裝,也不再恣意妄為。
1940年7月初,針對何生石等民族敗類燒殺搶掠的罪行,彭雪楓司令員在轉戰永城、渦陽、新興集等地九個月后,與政委黃克誠、參謀長張震率八路軍第四縱隊(由新四軍第六支隊與八路軍第三四四旅合編)重返淮上,抗擊日偽,嚴懲漢奸,司令部及淮上地委、淮上行署設于懷遠縣龍亢,多次在潘集及周邊開展抗日除奸、剿匪安民行動。
7月10日,受豫皖蘇區委派遣,陳元良在王子云陪同下,持彭雪楓親筆信赴潘集地區考察黨組織和抗戰情況,說服紅槍會首領王鵬飛、尚守祥合作抗日。14日,陳元良以縣委書記身份,與第四縱隊六八八團團長馮志湘率該團二營進駐潘集。淮上行署同時于潘集設立鳳臺辦事處,張太沖任主任。隨后,馬蓮青、段佩玉、巴芳(女)、葉煦、王琦、王璞臣、魏新民、宋杰生、林嘉祥、祖曼秋(女)等一批干部進入潘集,成為中共鳳臺縣委、鳳臺辦事處及軍事、民政、教育、財政、總務五科和青抗、婦抗、農抗、保安等組織的領導骨干。9月,實行“三三制”的縣行政委員會成立,陳元良兼任主任,全面開展統一戰線工作。
國民黨反動派破壞抗戰,唆使紅槍會首領汪海波在平阿山殺害干部王寶霞等三人,制造流血事件。潘集隨后召開千余黨政軍民參加的聲討大會。
至11月,設于田集的一區、太平集的二區、萬福集的三區、潘集的直屬區、顧橋的四區,共五個區委、區政府相繼成立;縣保安大隊、兒童團、青抗會、婦抗會、淮上劇社、農民自衛團等組織也陸續建立。根據地在發展中鞏固,潘集成為東起高皇寺、西至尚塘集、南抵淮河、北達萬福集一帶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
12月12日,縣委派遣馬蓮青、巴芳、祖曼秋至二區加強領導,隨后展開阻擊國民黨地方武裝的戰斗,并殲滅進擾蘇涂的日偽綏靖六團兩個營。
在特殊歷史時期,潘集承擔特殊使命:護送南北往來抗日干部,發出懲奸指令;縣農抗會2400余人、婦抗會120余人、保安大隊280余人、青抗會120余人在此集結;3400多人參加的“八一”建軍13周年紀念暨抗日動員大會在此召開;送出支前軍被500床、軍服2000件、軍鞋1000雙;培訓黨員干部,輸送800多名青年參軍。潘集統轄五區二十三鄉,聯通南北,呼應東西。
1941年1月29日(農歷正月初三),縣區武裝配合六八八團于潘集全殲圖謀不軌、強索槍支、企圖對抗抗日武裝的紅槍會,擊斃首領尚守祥,端掉謝街瓦溝沿王鵬飛老巢,處決王鵬飛。于集東北老廖墳安葬四名犧牲的八路軍戰士。至1月31日,鳳臺辦事處改為鳳臺縣抗日民主政府,張太沖任縣長,隨即開展財政稅收、賑災支前和擴大武裝等工作。
至4月,日偽掃蕩加劇,蔣介石調集數十萬軍隊進犯豫皖蘇邊區。為保存力量,駐潘集及周邊的八路軍向津浦路東戰略轉移。縣委、縣政府及縣區武裝按豫皖蘇區委和淮上地委指示,分兩批由張太沖、陳元良率領隨軍轉移。此后區內抗戰轉為隱蔽,重心由潘集南移沿淮丁郢、王圩一線。
自1940年7月至1941年4月底的十個月中,潘集作為鳳臺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在縣委、縣抗日民主政府領導下,依靠群眾,團結各方,有效打擊日偽頑勢力,協同懷遠、蒙城等根據地取得反匪反霸、減租減息等斗爭勝利,以特殊形式發揮特殊作用,于歷史長卷中寫下濃重一筆,其功績永載史冊,為后人景仰。
(蘇登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