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村里的宣講可好啦,講的都是咱關心的事兒,聽得懂、用得上,心里亮堂著呢!”近日,八公山區蔡崗村村民王大爺豎起大拇指說道。
今年以來,八公山區立足基層理論宣講實際,創新探索“微話題、微場景、微服務”三位一體宣講模式,以“小切口”破題、“零距離”互動、“高效率”服務,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落地生根。
聚焦熱點微話題,用身邊故事講透治國理政大道理
“去年大火里沖進樓道救人的吳懷軍,就是咱們治東社區的物業保安!他用行動告訴我們,好人精神就在身邊。”在勝利社區的宣講課堂上,社區干部以“淮南好人”吳懷軍的見義勇為事跡為切入點,向居民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25年1月,吳懷軍因在火災中英勇救人先后榮獲“八公山區見義勇為先進個人”“淮南好人”等稱號,2025年3月更榮登中央政法委見義勇為勇士榜。這樣的“案例教學”正是八公山區“微話題”宣講的生動縮影。
八公山區堅持從群眾視角選題,通過問卷調查、走訪調研等方式,精準捕捉二輪土地承包延長政策、豆腐全產業鏈打造等基層關切。“這二輪延包呢,簡單說就是讓咱的地能接著讓咱種更長時間。”在八公山鎮蔡崗村,宣講員將理論政策知識轉化為家常話,并針對群眾實際問題耐心解答。在蔡洼村,村干部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講解“一塊豆腐如何做成產業”,介紹豆腐全產業鏈打造、環境整治、污水治理等具體措施。截至目前,該區已打造《八公山——發展豆腐特色產業,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歌唱黨史故事 汲取奮進力量》《講好人好事 學道德模范》等9堂精品宣講課,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的方式,讓理論宣講更接地氣。
為推動理論成果轉化,八公山區建立“宣講+實踐”機制。在建井社區清寧園內,社區工作人員與群眾以“拉閑呱”的形式,現場收集“樓房漏水、充電樁不足”等問題,并針對急難愁盼問題及時解決。今年以來,全區通過入戶宣講、政策答疑等形式,已累計解決群眾身邊實事千余件,真正讓理論成為解決問題的“金鑰匙”。
貼近生活微場景,沉浸式互動凝聚基層共識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在山王鎮淮岸社區開展“歌唱黨史故事,汲取奮進力量”主題宣講活動,這場融入紅色歌曲演唱、樂器演奏等形式的生動宣講,吸引了社區村民駐足參與。
八公山區立足群眾“家門口”的需求,構建起“多場景+微載體”宣講模式,將庭院、村道、文化廣場轉化為理論傳播的“活課堂”。
針對不同群體,該區推行實施差異化互動策略。在畢家崗街道黃山社區開展“路邊宣講”,網格員用方言解讀醫保新政,為老年群體答疑解惑。在土壩孜街道上游社區組織開展“紅色故事分享會”,老黨員與青少年通過“黨史知識快問快答”,在互動中傳承紅色基因。為確保群眾疑惑“事事有回音”,該區建立“問題收集—分類處置—跟蹤反饋”機制,現場解答群眾關于就業、教育等方面的疑問。
線上線下的融合宣講矩陣更讓理論傳播“聲”入人心。線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打造“15分鐘宣講服務圈”,開展“田間課堂”“庭院微宣講”等流動宣講;線上,省級、市級主流媒體刊發了《“小院講堂”聽宣講 村民鄰里聚智慧》《擦亮文藝宣講新品牌》等報道。2025年以來,八公山轄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各類理論宣講40余次,各鎮街道共開展各類理論宣講活動800余場次,受眾人數近1.4萬人次,形成了“線下活動引流線上、線上內容反哺線下”的良性循環。
聚焦關鍵微服務,實招硬招破解基層治理難題
為了破解理論宣講“最后一公里”難題,八公山區堅持把政策解讀融入辦實事中。圍繞居民健康安全關切,整合志愿者力量與義診活動入村宣講醫保報銷及健康管理政策,針對性解決老年群體就醫難題。同時,聚焦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依托社區廣場活動以文藝形式生動解讀文化惠民政策,豐富居民文化生活。緊扣社區環境與安全訴求,在普及安全知識、垃圾分類的同時闡釋治理法規,現場協調解決樓道雜物清理、消防通道暢通等具體問題,形成訴求響應與整改閉環。
為攻克基層工作難點,治東社區創新“雙線服務機制”,線上公開服務熱線、微信聯絡群,線下開展“敲門”入戶走訪,累計為群眾提供幫辦代辦服務20余人次。各社區(村)每月通過宣講征集意見建議近十條,辦結率達90%以上,形成了“簡易事項兩日快辦,復雜事項一周推辦”的機制,讓群眾辦事更便捷。這種“理論武裝+流程再造”的模式,正推動基層治理效能持續提升。
“下一步,我們將培育‘百姓名嘴’宣講團,建立理論實踐融合示范點,讓黨的創新理論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八公山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深化“微+宣講”模式,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思想動能。
(通訊員 胡亞軒 記者 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