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細梳妝” 幸福光景滿目新
——記全國文明村鎮大通區洛河鎮王莊村
走進大通區洛河鎮王莊村,民房錯落有致,道路干凈整潔,隨處可見文明標語,文明鄉風撲面而來。說起村里的變化,村民連連點贊:“村里的環境好了,生活更加舒心了。”
近年來,王莊村堅持黨建引領,突出“為民創建、共建共享”,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提升村民幸福感、獲得感,走出了和美鄉村建設新路子。該村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示范村”“安徽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村”“安徽省生態村”“安徽省新風文明示范村”“安徽省‘五個好’村黨組織標兵”等稱號。
聚焦“村容美”,扮靚人居環境“顏值”
王莊村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開展“廁所革命”等專項行動,不斷激發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村委會大院,增設無障礙通道、衛生間、輪椅、殘疾人停車位等,解決殘疾人“門難進”問題。改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規范功能室的使用,及時更新宣傳板牌和活動安排,方便群眾參與活動。補植綠化32287株,更換綠化帶路牙石460米,修補路面鋪設瀝青836平方米,整治架空線纜3826米,實施截污納管和污水管網提升接戶工程,讓路更美、讓河更清,讓村民生產生活更便利。
黨員帶頭作示范,形成“人人參與、戶戶受益”的良好局面。定期組織黨員干部主動亮身份、領責任,發揮示范作用,帶領村民開展“門前三包”、道路沿線環境整治等。主動上門幫助弱勢群體打掃衛生,做到“鄉風文明一起樹、鄰里守望一起護、環境衛生一起掃”。群眾自評引風尚,定期開展星級評比活動,由村“兩委”班子成員和部分黨員、群眾志愿者組成評議組進行檢查評分,對12戶榮獲星級文明戶和最美庭院稱號的家庭,給予生活物質獎勵,懸掛星級標識牌,激發村民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內生動力。
聚焦“村風美”,涵養美麗鄉村“氣質”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王莊村深入推進移風易俗,鄉村振興更多注入文明力量。
宣傳引導氛圍濃。以文明創建、移風易俗為內容,繪制面積達1000余平方米的文化宣傳墻,向村民傳遞新型婚俗觀、喪葬觀和生活觀。依托“一約四會”常態化開展村規民約學習宣講活動,發放移風易俗倡議書3000余份,引導村民自覺抵制高額彩禮、人情攀比、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爭做新時代文明新風的倡導者、踐行者和推動者。
志愿服務添風采。建立志愿服務隊,實現每月有計劃、每周有活動,將文明實踐轉化為群眾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引導村民不僅“富口袋”,更要“富腦袋”。同時,推行“積分兌換禮品”活動,通過將村民參與志愿服務、善行義舉、紅白事簡辦等內容納入積分管理,“以行積分,以分換禮”,用“物質+榮譽”等方式,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注入新動能。
“五老”說事促和諧。組織基層經驗豐富、調解能力強的老村干部、老鄉賢、老黨員、退休教師、老退伍軍人等“五老”人員成立說事團,發揮他們人熟、事熟、情況熟的自身優勢,幫助群眾化解矛盾糾紛200余個。
聚焦“村韻美”,以文化滋養百姓精神生活
文化是鄉村的靈魂與根基。王莊村精心打造特色文化載體,結合春節、清明、端午等傳統節日,謀劃“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連續12年向全村80歲以上老人和計劃生育“兩女戶”發放節日慰問金,連續2年為全村60歲以上老人免費購買意外保險。
厚植村史文化,將村史館作為文明實踐的重要陣地,從熟悉村情的老黨員、村“兩委”干部、入黨積極分子等群體中培育宣講員,通過講解紅色故事、村情村史,讓村民銘記歷史,增強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凝聚建設美麗鄉村的合力。豐富鄉村文化,新建了一個700余平方米的鄉村大舞臺,通過開展“文藝+理論宣講+志愿服務”活動,將鄉村大舞臺打造成了群眾身邊的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新載體。同時,組建健身舞蹈隊、腰鼓隊、合唱團、鑼鼓隊等村民文藝團體,聘請專業老師授課,每逢重大節日由村里組織舉辦鄉村文藝匯演,定期播放紅色電影,通過為群眾送電影、送表演、送宣講、送服務等方式,不斷豐富村民文化娛樂生活,增強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