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這句經典出自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主術訓》。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我們想起淮南地區一支規模不大的新四軍淮上支隊,再度吟誦這句古訓,不難發現它仍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在新四軍淮上支隊創建與發展歷程中,得到了生動詮釋。我們不僅能在淮南抗日戰場的血火硝煙中,觸摸到民族覺醒的強勁脈搏,更能從新四軍淮上支隊的英勇事跡里,汲取寶貴的歷史啟示。
一、淮上支隊的創建:積力聚智,點燃抗日烽火
1938年6月,日軍的鐵蹄如兇猛的惡狼,無情地踏破了淮南煤礦的寧靜。這座素有“華東能源心臟”美譽的工業重鎮,瞬間淪為侵略者“以戰養戰”的罪惡溫床。在長達7年的黑暗歲月里,430萬噸煤炭如流水般被掠奪,800萬噸礦產資源被肆意棄置,礦工們在非人的折磨下死亡率超過40%,至1943年,“萬人坑”已累計掩埋遇難同胞逾1.3萬人。日軍在鳳臺縣制造“三光”慘案,更是慘絕人寰,500余間房屋在熊熊烈火中化為焦土,500多名同胞慘遭屠戮,老弱婦孺的尸體橫陳淮河兩岸。這一串串冰冷的數字背后,是民族存亡之際最深重、最絕望的苦難,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著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
然而,苦難從未壓垮淮南人民那堅如磐石的脊梁。1939年3月,鳳臺縣委指派共產黨員蔡效唐任支隊長,在八公山地區(時屬鳳臺縣)組建新四軍淮上支隊,從此點燃了抗日的希望之火。蔡效唐一上任就深知“積力”的重要性,積極廣泛凝聚抗日志士的力量。他通過關系聯絡國民黨壽縣縣長張作六、國民黨第一一七師師長廖運升(淮南廖家灣人)等愛國進步人士,憑借真誠與智慧,取得了他們的信任和支持,成功籌得機槍30余挺,子彈10箱,為隊伍裝備建設奠定了基礎。他尊重并信任地方士紳,通過張明誠、朱士俊等地方賢達,動員群眾送糧送藥,為抗日隊伍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同時,他在朱小莊、蔡崗村精心設立聯絡站,與洛河地區黨組織構建起緊密的聯動網絡,使抗日力量不斷擴大、覆蓋范圍日益擴大。
這支最初僅百余人的隊伍,在蔡效唐同志的帶領下,如同一顆頑強的種子,在淮南大地上生根發芽。他們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迅速發展為200余人的抗日中堅力量,其活動范圍從八公山逐步擴展至洛河、上窯一帶,成為淮南抗戰的“星星之火”,點燃了整個淮南地區的抗日熱情。
二、淮上支隊的貢獻:眾智并用,書寫抗戰傳奇
新四軍淮上支隊從1939年初組建到1944年秋奉命北撤的4年多來,總結其戰術智慧,恰是“眾智”的生動寫照。面對日軍如狼似虎的“掃蕩”,他們巧妙運用“敵進我退,敵疲我打”的游擊策略,如同一群靈動的獵手,在敵人的縫隙中穿梭自如。
在唐山據點,他們敏銳地捕捉到偽軍強征民夫送水的漏洞,精心策劃伏擊押送隊伍。隊員們提前埋伏在有利地形,待偽軍進入伏擊圈后,果斷出擊,一舉繳獲大量槍支彈藥,讓敵人聞風喪膽。此次戰斗不僅削弱了敵人的武裝力量,還極大地鼓舞了當地民眾的抗日信心。在蔡家崗,他們通過內應張文標,掌握了偽綏靖團長李法標的駐地情況。隊員們如神兵天降般翻墻突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這個欺壓百姓的漢奸頭目一舉擊斃。這一行動大快人心,狠狠打擊了日偽軍的囂張氣焰,彰顯了新四軍淮上支隊懲惡除奸的決心和能力。在山王集,他們針對偽軍開設煙館、妓院的惡行,發動群眾積極舉報。隊員們根據群眾提供的線索,配合主力部隊端掉據點,解救了許多受迫害的百姓。這一行動讓日偽軍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使其行徑備受掣肘,為根據地建設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空間。
1943年,駐淮河以北高皇偽軍有500多人,經常向潘集附近一帶掃蕩,有一次與國民黨二區隊伍相遇,國民黨裝備不足,難以抵擋。正在緊急關頭,蔡效唐聞訊急率新四軍淮上支隊渡河增援,加上中共鳳臺縣委負責人王懷友又率部前來支援,三方迎頭痛擊偽軍,國共部隊協同作戰,共獲勝利,共繳獲輕重機槍10余挺,短槍、步槍百余支。
新四軍淮上支隊就是通過這些“積小勝為大勝”的戰術,如同一把把鋒利的匕首,一次次刺痛敵人的要害,有力地打擊了日偽軍的勢力,為淮南地區的抗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歷史啟示:銘記歷史遺響,共赴和平新程
今天,我們參觀淮南大通“萬人坑”教育館可以看到,一具具礦工遺骸如同一座座沉默的豐碑,無聲訴說著侵略者的暴行,讓我們銘記歷史的傷痛;三里溝抗日紀念園中,刻滿姓名的紀念碑如同一座座巍峨的高山,銘記著英雄的犧牲,讓我們敬仰英雄的壯舉。這些遺址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未來的警示,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珍愛和平才能開創未來。
淮南地區抗戰的勝利,本質上是“積力”與“眾智”的輝煌勝利。新四軍淮上支隊與國民黨地方武裝、地方士紳、普通民眾的緊密聯動,宛如一幅壯麗的畫卷,生動地印證了《淮南子》中“君臣異道則治,同道則亂”的治理智慧,當各方摒棄偏見,以共同的目標凝聚力量時,再強大的敵人也終將被戰勝。
當今世界,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風云變幻,挑戰重重。地緣沖突不斷加劇,烏克蘭危機、中東戰火持續燃燒,無情地消耗著人類的資源和生命。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繁發生、肆虐;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貿易保護主義陰霾蔓延,阻礙了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面對這些錯綜復雜的挑戰,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唯有攜手合作,才能共克時艱。在此背景下,我們更應銘記淮上支隊“積力聚智”的精神內核,以史為鑒,凝聚起全體中華兒女的磅礴偉力。我們要傳承先輩們團結一心的精神,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不分地域、不分階層,攜手共進,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以眾志成城的決心攻克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同時,積極汲取民眾的智慧,廣開言路,博采眾長,在科技創新、社會治理等各個領域,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造活力,以“眾智”推動國家的繁榮發展。
淮南抗戰中,新四軍與國民黨地方武裝的精誠合作,與今日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倡導多邊主義的偉大實踐一脈相承。從積極參與維和行動,為世界和平貢獻中國力量,到支持疫苗全球公平分配,展現大國擔當;從承諾“雙碳”目標,為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中國智慧,到引領全球減貧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中國始終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大國擔當”,為全球治理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8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這一勝利不僅捍衛了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更重塑了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如今,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應珍視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與力量。以史為鑒,面向未來,讓新四軍淮上支隊的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引領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闊步前行。
(楊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