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雪中徒步10公里調解糾紛,用鄉音細數鄰里互助的溫暖往事,翻開《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析法明理……在八公山區的田野鄉間,“老娘舅”們用腳步丈量民情,以溫情消融堅冰。15年深耕,48個調解點星羅棋布,98%的糾紛化解率與99%的群眾滿意度,勾勒出基層治理現代化的一方平安圖景。
“老娘舅”何以成為定盤星?答案深植于文化沃土。“娘親舅大”的鄉土倫理賦予調解者天然的道德權威。八公山區敏銳捕捉這一民間智慧,將德高望重的老黨員、老干部納入“老娘舅”隊伍。他們熟稔“宗族臉面”的鄉情倫理,更以“公心、熱心、耐心”贏得信任,讓法與理在鄉音俚語中潤物無聲。從“炸房”威脅的墳地糾紛到糾纏多年的土地矛盾,調解員以情理破冰、以法理定界,使劍拔弩張化作握手言和。這證明了基層善治的密碼,在于激活本土文化蘊藏的治理基因。
從“單兵作戰”到“多元聯動”,治理創新構建起堅實骨架。八公山區推動調解力量從3人試點壯大至70余人全域覆蓋,更以機制創新釋放乘數效應:“就解大講堂”培育“情法雙通”的調解梯隊,專業法律團隊提供精準支撐;部門聯動平臺實現矛盾“一站式”化解。尤其“四措并舉”調解法——以法定界、以理明義、以情破冰、以文潤心,將《淮南子》“以和為貴”的哲學融入現代治理,使“六尺巷”的謙和智慧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閉環治理”守護長治久安,讓平安可感可觸。“走訪攀親摸需求、重點問詢理脈絡、部門對接定方案”的規范流程,將矛盾消弭于萌芽;區、鄉鎮、村社三級調解網絡織密防護網。機制之變帶來實效躍升:15年化解糾紛1280余件,重大信訪隱患減少76%,三次榮膺全國信訪“三無縣區”。這揭示基層治理真諦:關口前移、重心下沉的閉環體系,方能托舉“矛盾不上交”的平安承諾。
當48個調解點成為48個平安坐標,八公山區的實踐啟示:治理現代化絕非懸于云端,它扎根于鄉土倫理的厚土,生長于機制創新的活水,最終在群眾舒展的眉頭間結出甜蜜果實。“老娘舅”們收獲的“比吃蜜還甜”的滿足感,正是基層治理最珍貴的勛章。
(張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