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僑心僑力 勇擔發展使命
——全市僑聯組織積極作為全力服務經濟發展大局
近年來,全市各級僑聯組織堅持思想政治引領,圍繞中心任務,服務發展大局,團結凝聚廣大歸僑僑眷和淮籍海外僑胞,發揮聯通中外優勢,在新技術、新產業、新彎道展現出淮南僑界新時代靚麗風采。
日前,我市一批僑聯組織先進單位和個人受到表彰:安徽理工大學僑聯榮獲“安徽省僑聯系統先進集體”稱號,淮南高新區金鑫和中煤新集公司趙常鴻兩名同志榮獲“安徽省僑聯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雙招雙引”成果顯現
市僑聯圍繞我市七大新興產業,緊盯長三角重點區域,深入實施合淮同城化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海外校友會等僑界平臺作用,強化真招商、招真商,牽頭引進的中池生物科技項目已于4月份正式簽約,項目總投資1億元,目前已進入廠房裝修階段,預計三季度底可正式投產,項目全部達產后,可帶動本地就業50人,年繳納稅收500余萬元。
結合我市高端裝備制造優勢產業資源,緊盯上海航帆世通等涉僑企業,近期組織赴滬對接企業來淮投資考察事宜,力爭項目盡快落地見效。充分利用海外校友會資源,對接合肥中科私募基金,以項目為載體,以基金為紐帶,抓牢“以商招商”鏈條,持續擴充優化招商項目儲備庫。
促進海外經貿交流
在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道路上,僑聯組織有著國內國外“兩種資源”的天然優勢。今年以來,市僑聯同RCEP國家皖籍僑團聯盟、越南中國商會安徽企業聯合會、瑞典安徽科技商業協會、韓國安徽總商會、泰國徽商總會等地區僑領保持積極聯絡,即時推送介紹我市新興產業發展新成果,邀請賓客來淮考察興業。與澳大利亞安徽青年精英聯盟、烏茲別克斯坦安徽商會等海外僑團,就潘集大米出口、牛肉湯產品外銷、新能源汽車推介等事項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推動科教成果轉化
推進“地方僑聯+大學僑聯+校友會”機制建設是淮南僑聯工作一項特色品牌,近年來市僑聯整合嫁接在淮高校優勢,加強品牌聯創、信息共享,逐步探索出一種為僑服務活、創新資源廣、創業環境優的僑校合作新模式,得到中國僑聯、省僑聯的肯定。
市僑聯會同安徽理工大學僑聯,依托安理智谷、干細胞科技產業園等高層級平臺,深挖產業園區海外歸國人才富集資源,在突破化解“卡脖子”難題上展現僑界擔當,努力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換成市校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發揮淮南師范學院師資人才優勢,依托學校華文人才培訓、非遺文化技藝制作等教學平臺,在海外人才引進培養、國際文化交流傳播等方面凸顯具有“僑”式亮點支撐。
助力非公經濟發展
市僑聯積極支持高校企業共建創新載體,深度集聚整合校地校企政產學研金用資源,在要素保障、用人用工、市場開拓等方面,為涉僑企業當好“店小二”,全周期提供點對點式支持幫助,確保“高效辦成一件事”“一事接著一事辦”,多措并舉降低企業綜合投資運營成本。
積極牽線淮南聯合大學智能制造學院同涉僑企業能啟電氣共建實訓基地,打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和企業高級用工需求之間的“腸梗阻”,依托高校科研教學力量加快推進企業升壓變、箱變等生產線擴能升級,為我市打造千億級光伏產業集群持續強鏈,僑聯組織兌現“向‘新’而行 以‘質’致遠”承諾的工作擔當得到了企業和高校的雙向肯定。
深度融入鄉村振興
市僑聯邀請了安徽農業大學謝忠穩、徐家萍教授來淮現場指導安徽楚僑科技產品研發工作。專家組一行在實地查看豆丹養殖培育情況后,現場就育種繁殖、綠色防控等方面對企業技術人員進行了培訓,對產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提出寶貴意見。
目前,市僑聯正會同安徽農業大學僑聯,全力推進校企聯合申報省級農業科技示范項目工作,力爭項目申報成功,用問題的解決實現對企業“扶一把”“送一程”。精準保障涉僑企業需求,促成安徽白藍集團與淮南聯合大學經管學院正式簽訂直播營銷基地改(擴)建升級、企業電商及財務團隊建設等合作協議,相關專業技術團隊已入場參與前期準備工作。
為僑服務形式多樣
4月18日,中國僑聯、安徽省僑聯“僑界志愿者醫療隊下基層”僑愛心義診活動在我市開展。來自安徽醫科大學及附屬醫院14名專家組成的醫療隊,為300余位市民免費檢查,全面細致解答他們的詢問,并制定診療方案,讓百姓在家門口免費看上專家號。
春節、“七一”前夕,市僑聯前往安徽理工大學、淮南師范學院、淮南一中等,看望慰問歸僑僑眷,向他們送去黨和政府對僑界知識分子的誠摯問候。開展企業老歸僑臨時救助,協調解決靈活就業幫扶、子女助學貸款、僑企員工住房、產品電商入庫等反映訴求7件。
下一步,全市各級僑聯組織將立足僑情實際,聚焦淮南高質量發展需要,在發揮海外僑親資源、擴大海外招才引智、推動經貿文化交流等方面打出特色“僑”牌,向世界傳播楚風漢韻、淮南智慧,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淮南篇章貢獻“僑”動力。
(記者 周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