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換“新” 老工礦社區蝶變“幸福里”
——記市優秀共產黨員、大通區大通街道淮舜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李淑蕓
作為淮南礦務局和淮南鐵路發源地的大通區大通街道淮舜社區,曾因基礎設施老舊、老年人口密集、無物業管理等問題,成為基層治理的“硬骨頭”。
作為社區的“領頭雁”,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李淑蕓堅持十年如一日,用腳步丈量民情,把“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刻進了社區治理的每一寸肌理,以“心”換“新”,讓老工礦社區蝶變“幸福里”。
作風建設動真格,小窗口曬出大擔當
“舜耕村有棵梧桐樹斷枝壓在電線上,要不是李書記帶著社區工作人員忙前忙后,說不定哪天就出事了!”在淮舜社區服務大廳的“作風對照欄”前,居民劉阿姨指著公示的辦事流程表感慨道。這張由李淑蕓牽頭設立的公示欄,不僅曬出了群眾的“急難愁盼”,更把“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落在了實處。
今年6月,李淑蕓入戶走訪時發現,舜耕村主干道旁一棵粗壯的梧桐樹枝斷裂,枝干斜壓在高壓線上。李淑蕓帶著社區安全員現場勘探,發現斷裂枝干距居民樓僅5米,且下方是來往行人必經之路,立刻安排網格員設置警示牌。她緊急繪制“問題責任圖”,先后跑了3家責任單位:在供電公司調度室對照線路圖確認“無電線路”屬性,到鐵路供電段調出線路檔案說服工作人員,又帶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條文上門給樹主算“安全賬”:“您看這電線距房頂才兩米,萬一漏電后果不堪設想……”連續幾天往返協調,終于促成三方簽訂清理協議。當吊車吊起最后一段斷枝時,圍觀的居民自發鼓起掌來——這正是她推行“首問負責制”后解決的第27件民生急事。
“基層干部的作風就是群眾眼里的黨風,容不得半點馬虎。”李淑蕓常說。如今,淮舜社區服務大廳的“高效辦成一件事窗口”標牌與工作人員胸前的黨員徽章相映生輝,群眾評價簿里寫滿了“效率高”“態度好”的點贊,記錄著黨員干部“事不過夜”的擔當。
“一老一小”掛心間,創新服務暖民心
“李書記,我家孫子暑假沒人帶可咋辦?”2024年夏天,獨居老人張奶奶的求助,讓李淑蕓萌生了開辦暑期托管班的想法。說干就干,她帶著社區干部騰教室、找志愿者,硬是在辦公樓里擠出“快樂假期”課堂,20多個雙職工家庭的孩子在這里學畫畫、做手工,還有大學生志愿者輔導作業。
針對社區60歲以上老人占比高的現狀,李淑蕓提出打造“紅心聚力 ‘九’久為民”黨群服務驛站,成了老人們的“第二個家”。83歲的陳大爺在這里用智能設備完成了居民養老保險認證,拉著李淑蕓的手直念叨:“不用跑社保局,在這兒喝杯茶就辦好了,真好!”如今驛站里常設的義剪、義診服務已惠及300多位老人。
矛盾漩渦到網紅地標,老社區迎來新機遇
“哐當哐當的拍攝聲吵得人睡不著,院子里全是器材車!”2024年《六姊妹》劇組入駐時,居民的投訴電話差點打爆了社區熱線。李淑蕓連夜帶著班子成員挨家走訪,在筆記本上記滿了“午休別拍”“別占消防通道”等59條訴求,她帶著“問題清單”找到劇組,不僅協調出“靜音拍攝時段”,還提議讓周邊孩子客串小演員,原本劍拔弩張的矛盾,化作了歡聲笑語。當電視劇熱播后,九龍崗歷史文化街區成了網紅打卡地,李淑蕓又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4個停車場、280個新增車位火速投用,解決停車難題。
“現在游客問路,居民都會主動指路,還說‘找穿紅馬甲的黨員就行’。”李淑蕓的手機里存著的200多張志愿者服務照片,有幫游客找停車位的老黨員,有給外地游客當導游的退休教師,還有舉著“微笑九龍崗”服務牌子的小學生。
“社區工作哪有什么‘快捷鍵’,就是得像擰螺絲一樣,一圈圈把群眾的事擰緊擰實。”李淑蕓常指著墻上的治理流程圖說。在李淑蕓的帶領下,社區發生了蝶變:昔日破舊的老工礦社區變成了游客往來如織的九龍崗歷史文化街區,在“乘興而來,滿意而歸”的旅游熱度中,勾勒出安居樂業的鮮活圖景。
(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