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田家庵區安成鎮的廖灣村,是遠近聞名的紅色革命村,在全民族抗日戰爭中,廖運澤、廖運昇、廖運周廖氏三兄弟領兵出陣,英勇抗敵。這其中,廖運周可謂是最傳奇的一位人物,這位曾在黃埔軍校深造的軍人,在抗日戰爭中,率部和日軍多次血戰,直至抗戰勝利!
走上抗日最前線,參加臺兒莊戰役
廖運周1903年出生于廖灣村。1926年春,廖運周考入黃埔軍校五期炮科,立志報國。1927年3月,廖運周在學長孫一中、中共著名兵運專家靖任秋的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廖運周受中共中央軍委的指派,到國民黨軍隊中從事地下黨工作,自此開始了長達20年的“潛伏”生涯。其間,他遵照黨對兵運工作的指示,在國民黨軍隊的進步軍官中積極發展黨員。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廖運周隨部隊走上抗日最前線,與日軍多次作戰。9月,廖運周率部守衛正定城,迎擊日軍,血戰數晝夜。此后,廖部改編為第110師第328旅第656團,廖運周任上校團長。
1938年2月,廖運周率部開赴安徽蒙城,作為第五戰區的機動部隊,參加徐州會戰。3月中旬,廖運周率部參加臺兒莊戰役,他對日軍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繳獲大量敵機槍、步槍、戰刀彈藥等。
瑞武公路保衛戰中三戰三捷,沉重打擊日寇
1938年6月,武漢會戰拉開序幕。期間,廖運周率656團參加瑞武公路(從瑞昌到武漢)保衛戰。他以機動靈活的戰術,連續在小寨賢、茨芭山、小坳三次伏擊日軍,取得了巨大勝利,成就了抗戰史上的一段傳奇。
1938年9月中旬,日軍沿瑞武公路向西進犯。在戰斗中,廖運周發現,日軍一般把攻擊重點放在搶占中國軍隊固守的山頭陣地。廖運周先派出1個營固守在小寨賢山頭陣地。日軍發現中國軍隊的陣地后,便像往常一樣調動炮火去進攻。廖運周見時機已到,隨即派出1個營包抄日軍后路,攻擊日軍的后衛部隊。預料不及的日軍被打得死傷慘重,廖運周指揮部隊乘勢奪取了日軍輜重。正在進攻小寨賢山頭陣地的日軍得知后方被襲,也只得逃走。
日軍在小寨賢吃了敗仗后,開始重視輜重部隊的保護。他們將輜重營的護衛作戰部隊提升到兩個中隊,其兵力規模基本相當于中國軍隊的一個作戰營。
廖運周得到偵察兵的報告后,再次調整了戰術,他命令一個營埋伏在茨芭山附近茂密的樹叢里。戰斗打響后,廖運周率部和敵人略作接觸,隨即向后撤走。日軍隨后追來,到達茨芭山附近時,見前方樹林茂密,害怕有埋伏,于是向樹林胡亂射擊,進行火力偵察。廖運周命令部隊隱忍不發,繼續待擊。日軍火力偵察良久,以為這一帶不會有中國軍隊埋伏,便大膽通過,后面的輜重隊也跟了上來。
當日軍輜重隊進入伏擊圈后,廖運周一聲令下,中國軍隊用機槍進行猛烈射擊,打得敵人紛紛落馬。乘敵人慌亂之際,廖運周指揮部隊發起沖鋒。戰士們沖出密林,一面向敵人投擲手榴彈,一面沖入敵陣,將日軍護衛部隊攔腰截斷。經過激烈的短兵相接,廖運周團擊潰日軍,再次成功奪取了日軍輜重。與此同時,前方的日軍主力試圖回頭救援輜重,卻也遭到中國軍隊的突然襲擊,只得迎戰。廖運周在奪取日軍輜重后,率部從背后殺來,和前方大部隊前后夾擊。日軍頓時全線崩潰,狼狽突圍逃走。這兩次戰役,廖運周繳獲了大批輜重和其他戰利品,切斷日軍的補給,為著名的隨棗戰役做出卓越的貢獻。
兩次戰斗后,廖運周又率部隨大部隊西撤,來到了一個叫作小坳的地方。公路在這里環繞小坳形成了一個巨大的“S”形彎路,“S”形路外側是河,里側則是高山,中間是座十幾米高的小高地。
廖運周見地形如此有利,便決定在這里設伏,打擊沿公路追來的日軍。他精心選擇了一處伏擊地點,將火炮布置于道路兩側,炮口對準公路拐彎處;把團指揮所設在了中間的小高地上,以利指揮;又命令每兩三個步兵攜帶一箱迫擊炮彈,一旦戰斗打響就手投迫擊炮彈殺敵。發起戰斗以后,廖運周團擊毀日軍20余輛坦克、裝甲車,數十輛載重汽車,殲滅日軍400余人。這場伏擊戰的勝利很快便在武漢外圍各戰場上引起了轟動效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達特別嘉獎令,稱贊廖團“戰果輝煌”。
隨后,廖運周又率部參加了豫中會戰、豫西鄂北會戰等。在抗日戰爭中,廖運周幾乎參加了所有大戰役,英勇抗敵,直至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淮海戰役期間,廖運周正式結束了潛伏生涯,率部起義,被正式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14軍42師,廖運周任師長。后來該師參加了渡江戰役、進軍大西南等戰役。1949年9月,廖運周獲一級解放勛章,受邀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1955年,廖運周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1996年5月11日,廖運周在北京病逝,享年93歲。
廖運周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更是愛國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奮斗的一生。如今,每年都有社會各界群眾前往廖家灣革命紀念館參觀廖運周生平事跡,在這里回顧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史,感受革命先輩不屈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愛國情操,從中汲取奮力前行的不竭動力。
(記者 廖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