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一場抗日戰役
——記洛河至北爐橋防御戰
在抗日戰爭中,淮南并不是主力戰場,但是,在這片土地上,卻發生了許多難以忘卻的戰役。其中,洛河至北爐橋防御戰就是在淮南進行的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
七七事變后,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日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打通津浦線,向北進犯。中國軍隊當然不能讓日軍的圖謀得逞,于是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場在抗日戰爭史上非常著名的戰役——臺兒莊戰役,戰役由多個部分組成,歷時一個月,斃傷日軍約2萬余人,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正面戰場最大的一次勝利。
在整個臺兒莊戰役組成中,有一場戰役就發生在今天的大通區洛河、上窯一帶,被稱為“洛河至北爐橋防御戰”。
淮南礦區是重要的煤炭產地,日軍想要打通整個津浦線,就必須要獲得戰爭的物資補給。于是,他們把目標瞄準淮南煤礦。
日軍對淮南礦區垂涎已久,志在必得,所以從蚌埠、懷遠方向投入重兵,對淮南礦區展開進攻。
1938年2月6日,戰役打響。為了抵御日軍的進攻,國民黨21集團軍31軍138師來到淮南戰場,布下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在今天的洛河鎮,朝著北爐橋方向沿窯河一線設立了工事、戰壕;第二道防線在身后縱深30里的地方;第三道防線又退30里,基本在東淝河一線。
當時,第一道防線前面有一個警戒區,時時觀察日軍的動向。中國軍隊發現,如果日軍把炮架在上窯山上,很容易對第一道防線構成威脅,搶占山頭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務。在淮南礦區駐防的138師組織兩個主力團輪番上陣,和日軍展開了陣地爭奪戰,很快就搶占了3個山頭,取得了前線的支點,能夠和日軍展開對峙。
1938年2月11日,138師412旅旅長賴剛指揮兩個團夜襲上窯日軍。上窯敵軍節節撤退,并從考城方向“請來了救兵”,但是仍然經不住中國軍隊集中的炮火攻擊,在猛烈進攻之下,我方共殲滅上窯被圍日軍和盤踞在外窯的日軍300余人。
中國軍隊不僅在陣地前沿與日軍激戰,甚至繞到敵人的背后對日軍的補給線進行了破壞。同時,上窯的老百姓也積極動員起來,對日軍展開了襲擾,讓日軍在這個戰場上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這場戰役,雖然戰線是從洛河到北爐橋,但是,戰爭爆發的重要地區,是在上窯。在上窯山,中國軍隊和日軍展開了長時間的爭奪,有短兵相接、有炮戰、陣地戰,還有偷襲,拖住了日軍的進攻。
中國軍隊在搶占上窯山頭之后,與日軍展開了如火如荼的戰斗。1938年4月,當138師正在淮南礦區和日軍展開激戰的時候,淮河北岸吃緊了。138師師長莫德宏奉命率軍隊支援北岸去阻擊日軍。淮南礦區的防區被48軍接管了。4月27日,中國軍隊用兩架飛機轟炸上窯日軍的炮兵陣地,同時也有地面炮火向日軍轟擊,殺敵20多人。到了5月,中國軍隊在九龍崗、上窯上空與日軍開戰,并向上窯日軍展開了鉗形攻勢,一度搶占了洞山寺等地。從5月6日到15日,中國軍隊共擊斃日軍300余人。但是,正當中國軍隊在前線與日軍廝殺的時候,后方戰場卻出了問題。138師在淮河北岸并沒有能夠阻擋住日軍的進攻,鳳臺失守。
日軍占領鳳臺以后,東渡淮河,從另一個方向向中國守軍展開進攻。這個時候,腹背受敵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中國守軍不得已奉命撤出了陣地。
1938年5月17日,48軍軍部向所屬部隊發出了指令,命令洛河方面的主力向淮河西岸轉移。察覺到動靜的日軍,向中國軍隊陣地發起突擊。5月27日黎明,上窯日軍200多人帶著重機槍和小炮,分三路向我方發起進攻,激戰到中午,中國軍隊最終擊退了日軍。此時,中國軍隊一面撤退,一面頑強抵抗。6月3日,日軍步騎兵3000多人在飛機和炮火掩護下,向48軍174師陣地進行猛烈進攻,還投放了毒氣彈。中國軍隊與日軍展開了肉搏戰,但是因為右翼損失重大,第一線陣地被突破,中國軍隊不得已退守到唐家山一線,再退到東津渡,最終退到壽縣城,淮南礦區整個被日軍占領。
這場戰役從爆發到最終防線被突破,歷時100多天。雖然以失敗而告終,但中國軍隊在淮南煤礦擋住了日軍的瘋狂進攻,有力地策應了整個臺兒莊戰役,是非常難得的。同時,這場戰役也打破了日軍快速占領淮南礦區的幻想。日軍本想很快拿下淮南礦區,實現他們“以戰養戰”的既定決策,但是因為中國軍民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讓日軍的圖謀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面沒有得逞,極大地遲滯了日軍的進攻。
在這場戰役中,中國軍隊殲滅了數百名日軍,極大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中國軍民的士氣。
(記者 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