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時間”“擠空間”“擠流程”,我市創優“擠海綿”模式推進項目建設,奮力干出首季“開門紅”,贏取全年“滿堂紅”——“擠海綿”模式拼出項目建設“加速度”
今年以來,我市全力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開春第一會精神,創優“擠海綿”模式,堅持“擠時間”“擠空間”“擠流程”相結合,強化時間概念、節點意識、效率標準,按照“能快則快、越快越好”的原則,清單化、臺賬化、節點化推進項目建設,連天加夜搶進度,全力以赴抓落實,推動項目早簽約、早落地、早開工、早見效,奮力實現一季度“開門紅”。
目前,在建億元以上重點項目349個、總投資2598.5億元。其中,100億元以上項目1個、50-100億元項目4個、10-50億元項目84個。預計,一季度全市新簽約招商項目75個、總投資478.0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7%、253.06%;新開工招商項目70個、總投資309.3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2.08%、248.94%,其中100億元以上項目1個(不含投資106億元的蔚來汽車二期項目)、50-100億元項目1個、10-50億元項目6個。
全方位施策,“擠時間”拼出“新速度”
堅持責任化落實。我市印發全市招商引資目標任務,建立經濟運行“一月雙調度”機制,重大工業、基礎設施項目一周一調度機制,組建項目督查工作專班,切實做到從項目前期跑辦到建成投產一抓到底。實行“賽馬”激勵機制,每月對各縣區(園區)招商引資和重大項目推進情況進行督查通報,扎實開展“比進度、比質量、比安全、比環保、比效益”考核評價,強化激勵獎懲、比學趕超,全力跑出項目建設“加速度”。總投資68億元的中環中清光伏裝備制造項目從開工到一期投產僅用100天,總投資51億元的合眾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園項目從初次對接到正式簽約僅用8天。
堅持常態化問效。壓實各級各部門職責,并納入紀檢監察機關、督查考核辦重點督查督辦內容,緊盯“關鍵少數”,抓好跟蹤問效,促進“領導抓”與“抓領導”同向發力,確保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開展“百日會戰”,對100個計劃開工項目逐個倒排項目前期工作、開工、納統、竣工節點計劃表,梳理進度情況、辦理時限、責任單位及需提請協調解決事項,推動項目按照既定節點壓茬推進。潘集電廠二期、平圩電廠四期、中煤新集毛集電廠3個支撐性電源項目從啟動申報到獲得核準僅用3個月時間。
堅持專班化推進。春節后第一天就召開全市重點項目復工復產推進會,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親自謀劃、親自推進,各縣區、園區和市直有關單位第一時間組建工作專班,明確專班職責和工作目標,深入一線、靠前服務、專班指導,實地幫助項目復工復產,目前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復產率將近100%。堅持前期項目抓開工、開工項目抓入庫、在建項目抓進度,每周集中調度億元以上重點項目,按照“一個項目、一名責任領導、一套專班跟進”要求,及時為企業協調解決落地建設和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全領域保障,“擠空間”激發“新活力”
擴大載體空間。堅持把標準化廠房作為制造業項目落地的重要載體,出臺《鼓勵建設和使用標準化廠房的指導意見》,建立定期觀摩調度機制,推動邊規劃邊招商、邊建設邊招商、邊運營邊招商。2月1日至3日,組織開展全市標準化廠房建設招商和重點制造業項目現場觀摩調度活動。目前全市在建標準化廠房29個、413.9萬平方米,謀劃建設14個、257.4萬平方米。
優化發展空間。深入實施產業轉型攻堅行動,出臺規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戰新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個三年倍增計劃,在抓招商、上項目方面拉高標桿、主動作為,做精做優煤電產業,做大做強非煤產業。到2025年底,凈增規上工業企業830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20戶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280戶以上、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22戶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6戶以上。突出抓好與閔行區結對合作,深入推進合淮產業走廊建設,成功召開淮南市第二屆轉型發展大會,合肥市、上海閔行區高規格參加,進一步推動淮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爭當長三角省際合作新典范。
拓展合作空間。充分利用《淮南市招商引資項目引薦人獎勵辦法》、招商顧問等政策激勵機制,強化與行業協會、基金公司和其他中介機構的對接合作,加強專業化、專職化“雙專”招商隊伍建設,進一步拓寬招商引資渠道,招引落地更多高質量產業項目。實化與閔行投促中心合作,組建上海閔行招商隊,駐點閔行區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分批次派駐人員赴閔行區跟班學習,切實提高招商引資實效,有力推動兩地合作向縱深發展。充分利用淮南籍在滬各界人士,委托開展以商招商和鄉情招商,引進上海科博達等多家制造業企業。
全鏈條發力,“擠流程”提升“新效能”
完善服務“搭平臺”,解企業之難。建立市政府與重點工業企業、央企、省企定期聯絡機制,創新打造“企業家大講堂”,推深做實“政重企事”圓桌會、“企業家周末下午茶”等為企服務平臺,健全常態化閉環式解決企業反映問題工作機制,千方百計為企紓困解難。去年共解決企業反映問題1.6萬余件,今年以來解決企業問題2700余件。
審批改革“減環節”,破企業之憂。加快打造審批最快、流程最短、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政務服務環境,讓企業生產生活得舒心、安心。企業登記“一網通辦”省級試點、“靈活用工”平臺經濟服務和監管省級試點落戶淮南,“最多跑一次”事項目前時限已壓縮93.3%。制定并壓實領導干部聯系重點企業、千名干部入企服務等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頭聯系企業、幫扶項目,從年初五開始走訪慰問、為企紓困,全市上下呈現服務項目、服務企業的強大氛圍。整合“辦不成事”、涉企服務、綠色通道、幫辦代辦等窗口,1月份開展批前輔導20余件次,解決“辦不成事”反映訴求3件次,提供綠色通道服務67次。
夯實基礎“保要素”,化企業之困。每周召開重點項目要素保障會商會,高效解決項目用地、資金、能評、環評、安評、水電氣熱供給、用工等問題,形成“服務一批、熟化一批、開工一批”的滾動推進格局,市委、市政府提級解決項目問題的做法,受到投資者的高度贊譽,以商招商的局面全面打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用好企業債、公司債、融資租賃等市場化融資工具,擴大制造業長期貸款、信用貸款占比,對資金暫時有困難但生產經營正常的企業不盲目抽貸、斷貸、壓貸。加大用地保障力度,全面推行新增工業用地“標準地”供應,深入推進批而未供、閑置和工業低效土地全域治理攻堅行動,今年上半年力爭實現建設用地增減掛鉤2萬畝。(通訊員 王 薇 胡文麗 記者 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