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論貫徹落實市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
市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發出了到2027年沖刺3千億元的動員令。全市上下要以“產業轉型、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生態修復、社會治理”五大攻堅行動為抓手,統籌推進各項事業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美好淮南。
深入推進產業轉型攻堅,培育經濟發展新引擎。我們要把加快發展、促進轉型作為解決淮南一切矛盾問題的總鑰匙,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要以多元化產業加快轉型,大力實施《淮南市新型綜合能源基地發展規劃》,推動風光火儲氫一體開發利用,加快建設潘集電廠一期,推進潘集電廠二期、田集電廠三期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中安聯合二期、賽緯鋰電池電解液及配套原料等項目建設,力爭到2027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600萬千瓦以上,建成淮南潘集采煤沉陷區風光儲氫一體化項目、鳳臺風光火儲一體化基地。要用足用好24億元產業投促基金和10億元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金,加快推動創維新能源商用車、半固態電池產業基地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建設,促進六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力爭到2027年全市非煤電制造業增加值達600億元以上。要以高質量項目支撐轉型,深化園區管理體制、運營機制改革,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持續開展百億項目攻堅,爭取未來5年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0%左右。要深入實施民營經濟上臺階行動計劃,常態化開展市領導聯系幫扶“市級隊”工業企業、“千名干部入企服務”,力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均凈增200戶以上,到2027年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達到280戶,全市上市公司數量達到8家。要以全方位開放促進轉型,強化與上海市閔行區合作對接,推動閔行·淮南科創產業園盡快掛牌建設,堅持南向發展、合淮同城化發展,加快推進新橋科技創新示范區(合淮合作區)、合淮產業走廊、安徽自貿區淮南聯動創新區建設,努力把新橋片區打造成合淮同城化的橋頭堡,不斷拉緊與合肥發展的協作關系、依存關系。
深入推進城市更新攻堅,打造美麗宜居新家園。要在優化城市布局上下功夫,統籌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人口結構、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進一步明確各區縣發展定位,促進市域功能分工與合作,加強城市風貌塑造和歷史文化保護,全面優化路網框架,完善市縣協同發展的城鎮化空間布局,合理引導人口向新城區疏解,增強新城區人口經濟承載能力,做到“老城區有底蘊、新城區有品位”。要在提升城市品質上下功夫,扎實推進“整市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試點,加快海綿城市、智慧城市建設,穩步推進城中村征遷改造,加大淮河岸線整治力度,不斷改善老舊小區、城郊結合部等環境容貌,力爭“十四五”末完成改造城鎮老舊小區458個、各類菜市103個。要持續加強城市創建,對標目標體系,全面改進提升,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和措施,堅決拿下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兩塊牌子”。要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下功夫,謀劃建設謝家集通用機場、寧洛高速淮南連接線等4條高速公路、S230淮南淮河大橋等20個國省干道項目以及1895公里農村公路養護提升工程,加快引江濟淮工程二期,淮南淮河航運樞紐及臨港經濟區等重點項目建設,大力建設通道經濟,更好融入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
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攻堅,繪就共同富裕新畫卷。要促進農業高質高效,大力實施農業生產“大托管”提質擴面增效三年行動計劃,積極探索土地集中、村莊集中農村發展新模式,爭取三年內在全市70%的行政村開展大托管、完成托管面積達到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70%。認真開展“兩強一增”行動,培育壯大農產品加工產業,做大做強淮南牛肉湯、八公山豆腐等農產品品牌,力爭到“十四五”末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示范基地15個,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300億元。要促進鄉村宜居宜業,積極開展鄉村建設“183”行動,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的重點放在農村,推進水電路氣網物流等基礎設施往村覆蓋、向戶延伸,著力建設美麗鄉村,力爭到“十四五”末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以上、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要促進農民富裕富足,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力爭到202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深入推進生態修復攻堅,實現環境質量新提升。突出抓好生態修復,堅持把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作為必須辦實辦好的政治要件,按照“生態修復+文旅產業、光伏產業”的思路,認真做好群眾搬遷安置、就業保障等工作,確保“十四五”期間修復治理沉陷區4.54萬畝,著力打造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淮南模式”。全力攻堅污染防治,鞏固拓展林長制、河湖長制改革成果,強力推進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到2027年全市PM_2.5平均濃度力爭降至37.4微克/立方米,基本消除縣城建成區黑臭水體,全面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大力推動綠色發展,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持續開展能耗“雙控”和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做大做強煤系固廢物綜合基地,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深入推進社會治理攻堅,構建共建共治新格局。深化基層矛盾調處,嚴格落實領導干部接訪下訪、包案化解、閱批群眾來信等制度,扎實開展“訪民情解民憂清積案防風險”專項行動,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努力讓心齊氣順、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成為靚麗淮南名片。拓展基層治理成果,深化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加大城鄉社區網格員配備力度,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加快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全力保障群眾安全,認真貫徹落實“1+9+N”方案體系,持續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加強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安全監管,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突出抓好民生實事,堅持就業優先,統籌做好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退捕漁民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積極引進培育勞動密集型產業,通過產業發展吸引更多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深入實施10大暖民心行動,突出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逐步補齊教育養老、醫療社保等方面短板,全面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