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田家庵區洞山街道錦里社區居民汪女士來到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辦理社保業務。資料齊全,工作人員很快幫她辦理了相關業務,全程不過10分鐘。
為提高服務效率,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安排“全科社工”接待居民,第一時間進行材料審核、遞交等業務,做到“首問負責,資料齊全8分鐘辦結”,實現了以往分多個窗口辦理業務向“一窗受理、全科政務”模式的轉變,減少了居民“等待、再來”現象。“工作人員辦事效率高,居民辦事越來越省心了。”汪女士說。
城鄉社區是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家園,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十三五”以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城鄉社區治理體制機制不斷健全,黨建引領社區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實現全覆蓋,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有效加強,基層公共服務精細化、便捷化水平不斷提高,城鄉社區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社區多元主體參與機制和“三社聯動”機制有效建立,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健全完善體制機制,構建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
我市逐步完善城鄉社區體制機制,印發了《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實施意見》,基本形成了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政府主導的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印發《關于加強社區工作者(網格員)管理的實施意見》,健全和完善了社區工作者(網格員)配置職責、管理、準入、教育培訓、激勵保障、退出機制。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城市社區專職工作者配備相關問題的通知》《關于市轄各區城市社區“兩委”專職工作者職數配備工作的通知》,規范了城市社區專職工作者職數配備標準,明確了市轄各區城市社區“兩委”成員職數,村(社區)班子規范化建設得到全面加強。
堅持黨組織領導,發揮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作用。我市以村(社區)“兩委”換屆為契機,積極推行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居)民委員會主任、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2021年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比例達100%。同時,逐步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市委組織部等6部門印發了《關于開展“四位一體”黨建引領住宅小區物業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試行)》,確立社區黨組織在管理社區事務中的核心作用,建立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共同參加的聯席會議制度,構建黨建引領、群眾參與、自主管理、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
抓“硬件”提“軟件”,城鄉社區服務設施更完善、功能更完備
我市注重完善城鄉社區服務設施,建立健全了新建住宅小區無償配建社區組織用房制度,每百戶城市社區居民擁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面積超30平方米。全面開展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實現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全覆蓋,全市標準化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站)達827個,占行政村總數的100%,農村社區服務設施面積達到或超過300平方米,達標率100%。“十三五”以來,全市共投入獎補資金和福彩公益金1000余萬元用于城鄉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改善了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水平。目前,全市279個城市社區827個行政村實現了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全覆蓋。
強化城鄉社區服務功能。我市完善網格化管理服務工作體制機制,建立“巡查、報告、解決、督查”工作機制,建立市、區(縣)、街道(鄉鎮)三級網格化服務管理機制,構建互聯互通、便捷高效的網格化服務管理網絡。全市劃分城市社區網格總數1716個、農村社區網格4238個,網格員5946人(專職網格員總數1782人)。同時,健全社區服務網絡,依托黨群服務中心站點,推廣“一站式”服務和錯時延時、坐班值班、預約上門等服務,調動社會組織和專業服務力量資源,實現“一站式”服務大廳全覆蓋,滿足居民群眾專業化服務需求。
加強城鄉社區人才隊伍建設。2021年,全市1096個村(社區)實現同步換屆,新一屆村(社區)“兩委”成員綜合素質和組織能力得到全面加強。印發《淮南市社區專職工作者薪酬方案(試行)》,大幅度提高了城市社區專職工作者生活補貼標準。
提升城鄉社區信息化水平。我市利用市級統一的綜合信息平臺,依托“互聯網+政務服務”,堅持線上政務服務平臺和線下“一站式”服務大廳融合發展,打造申辦事項統一、申報材料統一、辦事流程統一、服務標準統一的“一站式”服務模式,實現群眾“大事不出街道,小事不出社區”。建設智慧社區,1個省級智慧社區建設試點社區和5個市級智慧社區建設試點社區軟硬件建設已完成。
廣泛開展自治活動,推進基層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我市積極培育群眾參與意識和能力,拓寬群眾通過民主協商參與基層治理的制度化途徑,推進基層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全面開展城鄉社區協商試點,實現了社區協商工作委員會全覆蓋。謝家集區、毛集實驗區被命名為全省城鄉社區協商示范縣(區),大通區大通街道被命名為全省城鄉社區協商示范鄉鎮(街道),毛集實驗區焦崗湖鎮臧巷村、田家庵區南嶺社區等23個村(居)被命名為全省城鄉社區協商示范村(居)。探索和創新村級議事協商制度,焦崗湖鎮臧巷村被民政部確認為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單位。
我市積極開展“優秀社區工作法”學習宣傳活動,形成了中興社區“六促進”工作法、錦里社區“黨建引領五星樓棟”工作法等優秀社區協商工作法和基層協商議事特色品牌,被命名為全省優秀社區工作法。全面開展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大體檢”活動,形成“我制定、我承諾、我執行”的良好氛圍。壽縣余樓村、龍祠村和毛集實驗區臧巷村等3個村的村規民約獲評全省優秀村規民約。
壽縣推動農村社區協商制度化,引導農村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管理,穩步推進省級“三治融合”鄉村治理試點;毛集實驗區大郢村開展省級以自然村和村民小組為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治理重心、管理、服務、資源進一步下移。同時,在全市10個社區開展“三社聯動”試點,圍繞特殊老人、困境兒童、殘疾人等社區困難群眾,至少開展30個特殊人群的社工項目,走訪了680戶困難居民。依托專業服務,孵化培育社區社會組織100個,社區志愿者注冊率已經超過20%,不斷提高基層服務群眾能力。(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