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區樹立實干導向、弘揚實干精神,掀起大抓招商、大干項目、大優環境的熱潮——實干出實績,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機聲隆隆,焊花飛濺,放樣、下料、制作、打磨、涂裝……近日,記者走進位于大通工業新區的中國能建安徽電建一公司淮南至精鋼結構分公司生產車間,感受到了火熱的建設場景。“今年以來,企業訂單充足,特別是進入四季度以來,企業2條生產線滿負荷生產,每月鋼結構制作產量保持在1400噸以上。”企業負責人張智告訴記者,企業掀起了大干四季度的熱潮,推行班組承包制,保證產品進度和質量,滿足多項目供貨需求。
火熱的建設場景,折射出大通干群實干的精神狀態。今年以來,大通區持續深化“高質量發展,我們怎么干”大討論活動成果,從思想觀念、工作作風、工作方法等方面對標找差距,樹立實干導向、弘揚實干精神、營造實干氛圍,掀起大抓招商、大干項目、大優環境的熱潮。
大抓招商,引來發展源頭活水
發展是第一要務,招商是第一要事。
大通區聚焦“雙招雙引”,把長三角區域作為招商引資、產業承接的關鍵區域,與上海閔行區新虹街道開展結對共建,與無錫安徽商會開展交流合作,成立上海、無錫、寧波3個駐點招商組,組建8個縣級領導帶隊招商工作組,今年以來累計外出招商38次,拜訪企業130余家,接待無錫市安徽商會等商協會3批次、客商50余家。
“招商不能西瓜芝麻一把抓,要符合實際,做到‘標靶招商’‘精準招商’。”大通區委主要負責同志告訴記者,該區依托大通工業新區、上窯工業集聚區園區平臺,把高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綠色食品等三大新興產業和文化旅游、現代物流兩大現代服務業作為“雙招雙引”的重點方向,大力引進產業層次高、集聚能力強、帶動效應大、延伸配套好的支柱型項目,打造“龍頭+配套”的產業集聚區。今年1-10月,全區共引進市外項目資金額32.5億元,引進省外項目資金額31.31億元。
大干項目,支撐高質量發展
近日,安徽省發展民營經濟領導小組印發《關于2020年度全省發展民營經濟考核結果的通報》,大通區被評為2020年度發展民營經濟考核得分位居前列的區,成為全市唯一被表彰的縣區。
如何能成為全市唯一?“發展民營經濟是振興大通的主力軍。”大通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表示,這源于大通區樹立大干項目的工作導向,堅決落實“四督四保”制度,共梳理60個年度重點項目,全部由區級領導聯系包保,推動了唐興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等17個續建項目加快實施,淮南港洛河作業區等10個項目順利開工,上窯珍珠綜合碼頭等33個謀劃項目前期工作有序推進。同時,摸排23家擬升規企業,開展重點扶持培育,目前已有3家成功升規。
以民營經濟為例,目前全區共有11家“專精特新”企業、省級“專精特新”掛牌企業3家、國家級兩化融合貫標企業2家,2020年以來新增市場主體2336戶,成為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科技進步、擴大社會就業的重要力量。
項目是經濟發展的“牛鼻子”。大通區著力做優園區平臺,為企業爭取制造強省、制造強市資金1000多萬元,推動經濟發展駛向“快車道”。唐興機械、哈瓦娜斯等120多個項目相繼建成達產,電建鋼構、邁瑞5G加工等30多個項目加快續建。目前,建成大通工業新區、上窯工業集聚區面積達6平方公里,入園企業達到130余家。今年1-10月,全區新洽談項目30個,總投資148.34億元;簽約項目13個,總投資62.63億元;新開工項目10個,總投資19.95億元。
大優環境,培好發展“良田沃土”
環境是一個地區發展的金字招牌,是生產力、競爭力。
水美則魚肥,土沃則稻香。大通區牢固樹立抓營商環境就是抓發展的理念,創優“四最”營商環境,更好服務經濟發展。著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行登記注冊全程電子化,企業開辦實現了“全程網辦”“一日辦結”,企業開辦材料壓減到一套6份以內;開展簡易注銷登記改革試點,企業簡易注銷登記公告時間由45天壓縮為20天。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扎實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檢查,持續優化“四最”營商環境,讓廣大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在大通安心經營、放心投資、專心創業。今年1-7月,全區新注冊登記企業262戶,個體工商戶513戶。今年1-10月,全區新增規上工業企業3家,11月新申報1家。(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