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中“雙圈互動、左右逢源”,滁州市GDP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三,進入全國百強——目光東望 昂首“亭”立
初夏時節,皖東大地麥穗金黃,碩果累累;山水之城工業崛起,雄姿英發!2020年,滁州市地區生產總值3032.1億元,總量連續第二年位居全省第三,增長4.4%,增速全省第一;財政收入達371.8億元,穩居全省第3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1%,居全省第一……
敢于創造、敢于擔當、敢于奮斗……滁州俗稱亭城,在這方孕育了“小崗精神”的熱土上,滁州改革不停步,進取不懈怠,深度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主動融入合肥、南京兩大都市圈,大力推進與南京江北新區無縫對接、等高對接,借梯登高、借船出海,持續加快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打造先進裝備、智能家電、綠色食品、新型化工、硅基材料、新能源六大支柱產業,從曾經的農業大市走向了高質量發展的工業強市。
“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講常新”
——敢于創造的改革精神融入雙圈合作
43年前,小崗村的一聲驚雷,校正了新中國的歷史航向,農村改革大幕由此拉開。正是在小崗人敢于創造的改革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改革開放由農村向城市蔓延,一舉沖破思想和體制的束縛,從而造就包括皖東滁州在內的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滄桑巨變。
“大包干”之后,滁州“改革試驗田”的探索從沒有停止過,從農村稅費改革、農業補貼方式改革,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再到基層醫療體制改革、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滁州不斷為全國提供著“經驗”。
跨入新時代,滁州市充分發揮既是合肥都市圈、也是南京都市圈成員的獨特優勢,堅持“雙圈互動、左右逢源”,努力爭當全省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的排頭兵。
在位于浦口—南譙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內的滁州華瑞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建設工地,工人們正加緊建設一期廠房,爭取今年底投產,明年實現滿產。“我們以芯片設計起家,去年打算進軍晶圓制造領域,但浦口區短期無法協調工業用地指標,恰好這時候浦口和南譙啟動建設產業合作園,就推薦我們入駐南譙區,現在看來,這個機遇我們抓住了,也抓對了。”滁州華瑞微總經理劉海波說,合作園區優惠的政策、高效的服務讓企業決定將總部放在南譙,有的客戶提前一年預訂了2萬片晶圓片,前景廣闊。一期達產后,企業預計年銷售額10億元,實現稅收50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800個。
南京浦口與滁州南譙隔滁河相望,是寫進國家戰略重點發展的省際毗鄰區域之一,兩地2019年10月就簽訂了50平方公里的跨界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共建框架協議,共同成立推進領導小組、編制規劃,去年6月先期啟動建設6平方公里的產業合作園,圍繞集成電路、電子信息、工業互聯網等領域,推動產業協同。
為加快推進產業合作,兩地共同成立投資開發主體,由浦口引進到園區的項目,雙方按照約定比例共享企業稅收貢獻,實現“利益捆綁”。目前,合作園區所有土地均已實現“七通一平”,浦口已陸續向南譙推薦了20多家企業,其中多個項目進入深度對接。此外,浦口—南譙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還陸續引進了南京工業大學、河海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安徽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長三角區域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發平臺和團隊入駐,并成立兩個招商分局在南京駐點招商。
目前,滁州市正統籌推進“772”重點板塊,即7家省級以上園區對標滬蘇浙一流園區,全面提升承載力;7大新區新城堅持產城融合,提升項目建設和人氣;頂山—汊河、浦口—南譙2個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確定編制規劃、互聯互通、生態共保等17項重點工作,完成了國土空間規劃策略研究,共同成立了市場開發投資主體,華瑞微半導體等項目落戶建設。
如今,滁州正積極呼應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全面融入南京江北新區。蘇滁現代產業園成為蘇州工業園走出江蘇的第一個合作項目,全力打造國家級產城融合示范園區;滁寧高教科創城成為南京工業大學等知名高校的科研及成果轉化應用基地……
“敢于擔當責任,勇于直面矛盾”
——敢于擔當的實干精神建立現代產業體系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部分國有企業發展舉步維艱,曾經帶給滁州無上榮耀的揚子面臨新的抉擇。為此,滁州市及揚子集團的決策者們在部分質疑聲中,將揚子冰箱與西門子合資,成為我省當時利用外資最大的合作項目。如今,西門子冰箱已成為滁州智能家電產業領軍企業之一,120多家從揚子“孵化”而來的民營企業漸成市場經濟的弄潮兒,為滁州財政稅收和百姓就業發揮著重要作用。
正是有了敢于擔當的精神狀態,滁州市的發展很快贏得了群眾擁護和支持,一座現代化的宜居宜業宜游的新型區域中心城市崛起于皖東大地。
本世紀初,面對“長三角”等發達地區迅猛的發展態勢,滁州如何對接、怎樣追趕?“只要能加快經濟發展、改善群眾生活,就沒有什么矛盾不能克服,沒有什么責任不敢擔當。”滁州市廣大干部很快形成共識。為此,該市專門出臺干部容錯機制,為敢于擔當者擔當,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堅持東向發展戰略不動搖,全力營造優良發展環境,實現從承接轉移到主動融入,再到等高對接、一體發展的政策演進。
隨著滁寧城際鐵路、寧淮、合新鐵路和沿江高鐵、寧洛高速“四改八”、南浦一級公路等快速通道的建設,滁州與長三角地區的時空距離進一步縮短,也讓產業發展、社會事業、民間交流的合作提升更加便利。
2020年,該市億元以上項目新簽約476個、新開工578個、新竣工385個、新投產270個,同比分別增長11%、23%、20%、49%,其中,南京等長三角地區項目占一半左右。該市還深化科創一體化發展,引進多個長三角區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創新開展“智匯滁州·揭榜掛帥”等活動,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產業研究院建成運營,蘇大天宮科技園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滁州)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科創平臺正在建設中。
近年來,滁州市加快東部大江北協同發展區與西部大工業基地為主體“一區一基地”建設,做大做強硅基材料、鹽化工、凹凸棒等重點產業,打造“中國水性涂料之都”、千億鹽化工產業基地和千億硅基材料產業基地。同時,打造“三區四城一帶一基地”,構建了高水平科技創新體系主平臺。
隨著“6+10”先進制造業體系的構建,滁州市瞄準“千億產業、百億企業、十億項目”目標,力爭智能家電、先進裝備、硅基材料、綠色能源、新型化工、健康食品等六大產業產值均超千億元,培育20家以上百億級龍頭企業,培育壯大智能儀器儀表、軌道交通裝備、新型功能紡織材料、凹凸棒基新材料、人工智能、半導體、生物醫藥等10個以上百億級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十三五”以來,滁州市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納入統計的主要工業產品種類由118種增加到140種;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量占全部規模工業的比重由初期的20.6%提升到2020年的35.6%;智能家電、新型化工和新能源產業在六大支柱產業中占比提升,其中新能源產業產值占比提升了近3倍。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用拼搏擦亮底色”
——敢于奮斗的追夢精神奔小康謀幸福
從“環滁皆山也”到“湖上有時思洛社,人間何處不滁州”……千百年來,翻開滁州的發展篇章,奮進的步伐從未停止。
近年來,滁州市把對接南京江北新區建設、加快與南京同城化作為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最直接突破口,在全市開展“對接大江北、建設新滁州”大討論,進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識,并作出規劃建設“大江北”協同發展區的重大部署;以與合肥一體化為方向,持續深化與合肥都市圈城市合作共建。
構建“大交通”——合新高鐵、寧淮鐵路開工建設;合肥—南京高鐵可研上報待批;寧滁城際2020年完成投資20億元,累計完成投資44億元,與南京簽署界點協議;蚌滁寧城際鐵路已列入《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滁西環高速、S205/S410銅城至冶山段一級公路正式通車;天儀高速已納入安徽省高速公路規劃網修編。江巷水庫完成下閘蓄水,駟馬山滁河四級干渠工程開工建設,滁河航道整治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億元。
共抓大環保——按照蘇皖兩省《關于建立長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合作協議》,滁州市在全省率先完成長江流域禁捕退捕任務,堅決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推進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建設工程。歷時40年,滁州與南京兩地共同保護池杉湖濕地公園,已成為百鳥棲息、水草豐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勝地。成功創成全國文明城市,并獲得“國家級園林城市”“中國生態文明價值城市”“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稱號。
提升大服務——滁州市加大與長三角醫療機構合作,與長三角醫療機構簽訂各種合作協議65個,在滁設置分院2家,加入醫院集團1個,建立醫聯體9個,成立專科聯盟37個;率先完成長三角地區門診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試點工作。滁州市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加入長三角城市文化館際聯盟、南京都市圈公共博物館合作聯盟、長三角地區網上聯合知識導航站等。市本級和8個縣(市、區)全部建成長三角線上專欄和線下專窗,31個法人事項和20個個人事項可在長三角區域41個城市線上“一網通辦”、線下異地辦理。
山水大文章——走過平湖煙雨,跨過歲月山河,滁州中心城區南延、北拓、東擴……“十三五”以來,滁州城市建設的步伐持續加速,聚力“一山(瑯琊山)、一河(清流河)、一城(滁州古城)、一湖(明湖)”四大工程,不斷優化路網布局、完善城市配套、深化環境治理、提升服務功能,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城市活力日益彰顯,一座“山城相依、水城交融”的山水園林城市正在清流河畔展露芳華。
改革沒有休止符,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不論小崗人的奮斗史,還是皖東人民的追夢路,都是以苦干續寫輝煌,用實干托起夢想的生動證明。
滁州市在“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中鮮明提出經濟總量突破500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600億元、人均GDP達到長三角平均水平的80%以上、沖刺全國城市前80強的“5688”發展目標,重點打造實力滁州、活力滁州、制造滁州、創新滁州、綠色滁州、數字滁州、通達滁州、健康滁州、法治滁州、文明滁州“十個滁州”!(特約記者 柏松 記者 張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