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司法局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法”。
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工作開展以來,市司法局緊緊圍繞“我為群眾辦實事”主題實踐活動,注重從群眾日常法治訴求“小切口”入手,集中推出一批便民利民措施,帶動解決全市法治領域群眾反映強烈的高頻問題、重點關切,有效增強全市人民群眾法治獲得感。
公共法律服務,節假日“不打烊”
“我平時只有周末才能回淮南。現在公證天天給辦,節假日不休息,真是太好了。”近日,從外地趕回來的朱先生順利地辦好了拆遷安置協議公證,了卻了多日以來的煩心事。
市司法局圍繞節假日期間廣大人民群眾公共法律服務的個性化服務需求,依托全市法律服務組織、鄉鎮(街道)司法所等現有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和熱線平臺,積極推行節假日“不打烊”模式,讓公共法律服務變得觸手可及。加快線下布局,由市、縣兩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各法律援助中心、公證機構、司法鑒定機構和淮南仲裁委秘書處等服務窗口在雙休日、節假日安排法律服務工作者值班,為假日期間有法律服務需求的群眾現場“把脈”涉法問題,努力提供全天候無縫隙服務。推進線上延伸,進一步加強市縣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實體平臺和網絡平臺建設,法律服務機構在“安徽法網”開設“店鋪”186個、“上架”法律服務產品1028個,為群眾提供“淘寶式”7×24小時法律咨詢和法律服務申請預約服務。3月份,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接聽群眾電話1982人次。與2020年一季度同比,全市公證辦證量增長86%、法律援助受案數增長115.02%。
鄉村振興律師服務團,送法送到心坎上
4月13日,在壽縣保義鎮張祠村委會,一場關于集體土地三權分置制度的法治課正在舉行。村民們帶著訴求一大早便圍了過來,活動現場氣氛熱烈。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和市委依法治市委《關于加強全市法治鄉村建設的實施方案》,今年2月份,市司法局會同市律師協會在淮南市扶貧法律服務團的基礎上,及時成立淮南市鄉村振興律師服務團,進一步推動公共法律資源向農村延伸,積極幫助培養“法律明白人”“法治帶頭人”,為鄉村治理、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等提供“法治體檢”,把優質的法律服務送到百姓家門口,在法治軌道上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目前,該團結合“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尊法守法·攜手筑夢”服務農民工公益法律服務活動等,已在壽縣、田家庵區等地開展活動10場次,服務群眾近400人次,架起了服務百姓群眾的法治“連心橋”。
開通立法直通車,停靠群眾暖心站
“立法這么高大上的事情,沒想到我也能提提個人意見。”4月15日下午,市司法局開展“淮南市立法民意直通車”活動,深入立法聯系點泉山街道,與立法咨詢員、法治監督員、市直相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街道工作人員、立法聯系點群眾代表一起,就我市今年擬出臺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起草情況進行座談交流時,一位受邀座談的居民興奮地告訴記者。
“小區物業該怎么管”“電梯維護保養人員的資質怎么查”“垃圾分類怎么樣才能普及”“幼兒園消防安全能不能安排專項培訓和檢查”……這類看似平常的事情,卻是群眾最關心的事情。群眾代表表示:“沒想到咱們的政府部門在制定草稿時考慮的那么周全,而且在起草前專門來聽取我們的意見,老百姓關心的都是看似瑣碎的小事,但是只要政府愿意傾聽,能夠解決落實,群眾就會覺得暖心。”
采訪中,市司法局負責同志告訴記者,該局將進一步增強政府行政立法工作社會參與程度,對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作出針對性的制度安排,更多地通過“小切口”“小快靈”立法解決實際問題,讓一件件政府規章成為解群眾急難愁盼的法律武器。目前,已聘請立法咨詢員近20人,建立村(社區)、企業等立法聯系點10余個,征集行政立法意見建議近30條。(記者 劉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