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時節,淮南高新區產業園二期項目工地塔吊林立,車輛穿梭,機器轟鳴,一派繁忙景象。
“分秒必爭搶時間,加班加點沖刺干!”中建四局淮南高新區產業園二期項目經理牛春躍告訴記者,項目工期240天,時間緊、任務重,公司科學調度,安排1200多名工人現場作業,確保按期高標準完成建設任務。
加速建設的產業園二期項目,是淮南高新區高質量推進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一個縮影。去年以來,淮南高新區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切實發揮招商引資支撐作用,圍繞主導產業抓招商、攻項目,為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
創新引資模式,精準開展產業招商
2020年12月18日下午,深圳市商用顯示系統產業促進會淮南分會揭牌暨企業集中簽約儀式在淮南高新區舉行,淮南分會正式成立的同時,深圳市中銀科技等5家商顯制造企業也簽約入駐淮南高新區。這是淮南高新區開展“商會招商、以商招商”的成功范例。
去年以來,淮南高新區依托已落地的云谷大數據產業園項目、安徽貝可及安徽灰熊智能顯示終端制造項目等,重點圍繞大數據、智能顯示終端制造產業鏈,在強鏈與延鏈上下功夫,精準開展產業鏈招商,全力引進一批建鏈、延鏈、補鏈、強鏈項目,推動招商引資“量質齊優”。
建立全方位直通企業的招商引資工作機制,與東方龍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實行委托代理招商;推動成立深圳市商用顯示系統產業促進會淮南分會,實行商會招商、以商招商;“走出去、請進來”并舉,赴深圳、上海等地專題考察對接項目35次,舉辦推介活動6次,邀請重要客商來淮考察并組織與市領導會面10余次。
今年年初,高新區先后制定印發了《關于下達2021年度高新區招商引資目標任務的通知》《關于組建高新區駐點招商組工作的通知》《淮南高新區2021年度招商引資工作考核辦法》等一系列文件,全面推行全員招商,派出駐點招商工作隊,進一步壓緊壓實招商引資責任。
據統計,去年以來,淮南高新區新簽約項目25個,總投資83.06億元,其中工業項目15個、總投資29.41億元。重點在談項目34個,總投資約290億元,包括總投資30億元的潤澤數字經濟產業園、總投資25億元的康佳納米新材料產業園等重點項目。
加快平臺建設,提高項目承載能力
想要引鳳,必先筑巢。
去年,淮南高新區在產業園一期18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全部“滿員”的情況下,啟動建設總建筑面積47萬平方米的產業園二期項目,打造淮南智慧顯示產業基地,持續提高園區項目承載能力。目前,已有10家企業預定廠房面積達20萬平方米。
“對接企業需求,在產業園二期項目建設之初,我們就聽取簽約企業意見,對接企業生產需求,對部分廠房進行‘量身訂制’,方便企業能在較短時間里安裝調試設備,更加順利入駐投產。”淮南高新區招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為企業“量身定制”廠房,是淮南高新區創新服務,加快項目落地的務實舉措。淮南高新區全力加快平臺建設,不斷提高項目承載力。目前,產業園二期項目建設提速,標準化廠房及廠區配套工程將于8月份竣工投入使用,積極引進關鍵環節企業和配套企業,持續壯大淮南高新區智能商顯產業,打造百億園區集群;云谷大數據產業園加快建設,以云計算、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為核心要素,將吸引一批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軟件業務、大數據以及網絡安全相關的全生態高科技企業入駐;雙創中心運營管理有序,安徽理工大學產業園、啟迪之星孵化基地、賽創未來創業服務平臺等簽約入駐事宜進展順利。
優化政務服務,推動企業高效發展
“企業簽約后,高新區給企業提供了‘保姆式’貼心服務,進一步增強了我們扎根高新區發展的信心。”安徽貝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樂介紹,基于對高新區良好營商環境的認可,在項目簽約后不久,貝可公司將上下游配套企業深圳灰熊視創引入淮南高新區,努力形成產業集群發展新格局。
在淮南高新區投資服務中心,記者看到了《企業名錄》《走訪企業日志》《入駐企業問題清單》三本臺賬,詳細記錄轄區主要招商引資企業信息、走訪聯系企業情況、企業反映問題及跟蹤解決情況等。區投資服務中心有關負責同志表示,建立這三本臺賬,就是要實時掌握企業動態,更加精準地服務企業發展。
為打造更優越的環境,淮南高新區著眼企業所需所盼所想,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推動各方力量向實體經濟聚焦、各種資源向企業發展聚集,讓高新區成為客商投資熱土。成立投資服務中心,在行政審批方面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率先實現讓企業最多只跑一次。籌建了高新區風險投資公司,與12家商業銀行及金融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為企業量身定做融資方案。成立了淮南市眾創科技產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解決高新區招商引資中小企業融資難題。與安徽理工大學、職教園等院校密切協作,全程協助企業做好員工招聘工作,解決企業用工問題。
日前,高新區修訂印發了《淮南高新區關于促進智慧顯示產業發展若干政策》以及《淮南高新區關于支持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持續打造惠企政策“洼地”,積極引進智能顯示產業關鍵環節企業和配套企業,打造百億園區集群。同時,圍繞高新區特色主導產業,加強龍頭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培育,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壯大產業規模,持續推動“高新區+招商+規上工業企業培育”三位一體突破。(記者 李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