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勝之年。市財政部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把支持生態環境保護作為財政重要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健全財政投入機制,切實扛起財政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政治責任。2020年全市財政共投入資金14.35億元,重點推進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物、農村污染治理及其他污染防治,開展采煤沉陷區治理、山水林田湖草、增綠增效等專項環境修復。
讓美麗淮南空氣常新,市財政局積極支持打好藍天保衛戰。2020年大氣污染防治共投入2.25億元,主要用于秸稈禁燒及綜合治理、人工增雨、大氣環境監測與綜合管理系統建設PPP項目等。有效投入帶來空氣質量明顯改善,今年截至目前優良天數268天,優良率為73.4%,總量控制指標中的COD、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和氨氮四項指標已經全面完成制定減排目標任務。
讓美麗淮南綠水長流,市財政局積極支持打好碧水保衛戰。2020年水污染防治共投入5.04億元,主要用于黑臭水體治理、污水處理及污泥處置等。目前七項約束性指標中的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標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3項指標均圓滿完成指標任務,其中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標率為100%,污染耕地安全率超過95%,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超過90%。
讓美麗淮南青山常在,市財政局積極支持打好凈土保衛戰。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共投入0.24億元,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污染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管理,實現所有縣區全覆蓋。
支持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助力鄉村振興。2020年共投入3.58億元,主要用于農村環境整治、美麗鄉村、農村環境“三大革命”等。截至目前已經完成267個建制村農村環境整治任務,已經超額完成“十三五”任務,計劃到年底前可以完成290個建制村農村環境整治任務。
支持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及環保能力提升。2020年共投入3.24億元,主要用于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林業增綠增效、林長制改革、采煤沉陷區治理、環境保護管理實務和能力建設等。
市財政局探索建立常態化、穩定化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資金,推動地區間聯防聯控,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采取直接投資、投資補助、運營補貼等方式規范支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截至2020年,全市9個環保類PPP項目總投資31.81億元,具體包括大氣環境監測與綜合治理系統建設項目、鳳臺縣城鄉環衛一體化項目、壽縣縣域農村垃圾治理工程、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治理項目、鳳臺縣鳳凰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及配套設施項目、壽縣農村生活污水項目、潘集區入淮排污口水系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潘集區村鎮污水處理項目、潘集區泥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這些項目在財力支持下分別得以早簽約、早開工、早竣工、早投產,有力促進生態環境監測及污染治理能力的發展。
為加快建立污染防治長效機制,市財政局圍繞重點,健全生態補償機制。落實水斷面生態補償機制,出臺《淮南市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暫行辦法》,將國家、省、市考核結合,實行“雙向補償”,根據斷面屬性和水質監測結果,每月計算各縣區污染賠付、生態補償金額,市級賠付、補償金將用于水污染綜合治理。建立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機制,出臺《淮南市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暫行辦法》,以各縣區(園區)的細顆粒物(PM2.5)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季度同比變化情況為考核指標,實行季度考核,強化環境空氣質量目標管理。逐步推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自2018年起,由易到難、穩妥有序配合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工作,爭取到2020年,初步構建責任明確、途徑暢通、技術規范、保障有力、賠償到位、修復有效、公開透明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記者 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