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壽縣堰口鎮馬廠村村民陳先義的心情格外高興,他家14個大棚里的蔬菜長勢喜人,已經陸續上市;他申報的殘疾人陽光大棚設施農業項目也順利通過了縣、鎮殘聯入戶核查驗收。
陳先義家四口人,卻有兩個殘疾人,“要不是黨和政府脫貧攻堅幫扶,咱家就垮掉了……”每當回憶往事,陳先義就情不自禁地說。
由于馬廠村地勢高,用水難,種田收入少,年輕勤勞的陳先義一直在上海打工,直到2016年,他的命運發生了改變。他的兒子在11個月大的時候因發燒導致腦膜炎,在上海治療花費30余萬元后,還是留下了聽力一級殘疾,需要長期治療。
陳先義因此債臺高筑,加之其妻子聽力四級殘疾,女兒正在上學需要花錢……一時間,全家陷入窘境。2017年春節剛過,他只能回家務農,借錢給兒子繼續治療。
就在陳先義感到最無助的時刻,脫貧攻堅的陽光暖暖地照射到他身上。經他本人申請,村兩委評議、公示,同年他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為了找準脫貧路子,馬廠村兩委、駐村扶貧工作隊、幫扶干部多次上門幫他出主意,想辦法。陳先義想到自己在上海打工期間一直幫當地人種植大棚蔬菜,懂得相關技術,就想在家經營大棚,夏天賣西瓜,冬天賣蔬菜。
陳先義自家田地少且零散,在村“兩委”的協調下,與鄰居們換田整合、化零為整,流轉土地十余畝;又向親友借了10萬元,買了鋼架、薄膜,順利地搭起了十座大棚。育苗、整地、開溝、栽培、施肥、澆水,陳先義全身心地投入到發展蔬菜大棚上。
駐村工作隊先后十余次到蔬菜大棚調研走訪,了解到大棚里的西瓜苗瘦瓜小的情況后,聯系市農業農村局的農技、土肥、植保專家前來把脈問診,開展技術指導和病蟲害預防。
種植的問題解決了,市場銷路又如何打開呢?除了陳先義自己到各大農貿市場聯系外,駐村工作隊、幫扶干部發揮人脈優勢,為他聯系了壽縣的“滿天星”超市和當地集鎮上多家超市,優先選用他家的蔬菜瓜果。村兩委還為他家申報了產業發展項目資金4000元。
2018年底,陳先義家庭純收入達到5萬余元,黨的扶貧政策解決了他家因殘致貧帶來的后顧之憂。去年,他的女兒順利考入安徽省警官職業學院,兒子也在聾啞學校開始讀書,特別是經駐村工作隊推薦,他的妻子到聾啞學校務工,既能照顧孩子,每月又有1000多元的收入。
脫貧之后,陳先義沒有忘記幫助其他貧困戶,在每年的蔬菜、瓜果播種、采摘期間,都會雇用村里的貧困戶,幫忙摘菜收瓜,實現共同脫貧致富。
為鼓勵其擴大種植規模,今年,堰口鎮幫助陳先義申報了殘疾人陽光大棚設施農業項目,擴增了4個大棚。人勤地不懶,又是一個豐收年,目前他家的青椒已經上市,而且供不應求。萵筍、有機花菜等春節前可以上市,預計年收入能達到10萬元。
一個窮困潦倒的家庭,借助黨的脫貧攻堅春風,在精準幫扶政策下徹底甩掉了窮帽子,奔上了致富路。
在堰口鎮,像陳先義這樣實現脫貧致富的貧困戶還有很多。該鎮緊緊圍繞脫貧攻堅十大工程建設,根據每戶實際情況,制定一戶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增強貧困群眾抗風險能力和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真正做到脫貧一戶,富裕一家。(通訊員 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