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就是要做到“兩個體現”,一是體現到世界觀上就是堅持人民立場,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二是體現到方法論上就是堅持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指出:“黨的領導工作的正確方法,就是將群眾意見集中起來形成正確的決策,又到群眾中宣傳解釋,將決策化為群眾的行動,并在群眾實踐中檢驗這些決策是否正確”。我們知道,黨的歷史上,毛澤東并不是農民運動搞得最早的人,但卻是農民運動搞得最好的人。毛澤東之所以搞得最好,就在于他既善于做農民的學生,又善于做農民的先生。毛澤東經常舉彭湃的例子說明黨的干部既要做群眾的學生,也要善于做群眾的先生。后來胡喬木說:“彭湃出身大地主,是個大學生,后來又做了共產黨的中央委員。但是,為了做農民工作,彭湃不得不脫掉白大褂,穿起農民的衣服;不得不改掉‘官話’,說起農民的‘土話’;不得不‘違背’無神論觀點,同農民一起拜觀音菩薩。但是,這樣一來,農民就信任彭湃,把彭湃看成自己人,愿意聽他的話,愿意聽他講革命道理。結果,廣東的農民運動就搞了起來,而彭湃本人成了農民運動的大王。毛澤東總結彭湃的做法,認為遷就農民的落后就要做農民的學生;但是,為著領導農民運動,又要做農民的先生。結果,毛澤東的農民運動做得更好更大。”就黨的領導方法而言,這就叫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從群眾中來,黨的干部是群眾的學生;到群眾中去,黨的干部是群眾的先生。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做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檢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這里用了兩個“化”:第一個“化”,是從群眾中來,即把群眾意見集中起來向正確的決策轉化,“只有及時發現、總結、概括人民創造的新鮮經驗,才能獲得正確反映客觀規律的真理性認識,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決策”,這個轉化屬于認識論的轉化;第二個“化”,是到群眾中去,即把決策意見向群眾宣傳解釋,轉化為群眾的具體行動,“來自群眾的正確意見和真理性認識只有為群眾所掌握,才能轉化為改造世界的實際行動”,這個轉化屬于認識論向實踐論的轉化。只有這兩個轉化“化”得好,黨的干部才算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才有資格做群眾的先生。做好第一個“化”,使黨的干部成為了群眾認識上的先生;做好第二個“化”,使黨的干部成為了群眾行動上的先生。(高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