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70年,我市衛生健康網絡已實現全面覆蓋,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顯著提升
從最初看病“老三樣”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等先進醫療設備;從群眾患病找醫生,到享受簽約家庭醫生上門服務;從看病跑百里,到建立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從市衛健委了解到,歷經70年的接續努力,幾代人的不懈奮斗,我市衛生健康網絡已實現全面覆蓋,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顯著提升,全民身體素質、健康素養持續增強,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增加到77歲。
服務網絡不斷健全
在新一輪醫改前的2008年,我市有醫療衛生機構1014個、床位8437張、衛生技術人員8832人;到2018年,全市已有醫療衛生機構1437個、床位18778張、衛生技術人員18044人。全市公立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全面覆蓋,市一院獲評“三級甲等”醫院,各縣區均有完善的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機構,實現每個鄉鎮均有一所鄉鎮衛生院,每個村均有一所衛生室。每人都享受標準為69元的70余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309.86萬人有了自己的電子健康檔案,2019年有109.62萬人簽約了家庭醫生。
同時,我市繼續加強公立醫院主體地位,擬投資近11億元的山南新區綜合醫院已開工,市精神病醫院新住院樓投入使用,市婦幼保健院新院、市傳染病醫院、市第五人民醫院、毛集實驗區人民醫院4個公立醫院項目正在建設中。
健康防線全面構建
健康是人的第一幸福。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市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穩步提升,重大傳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得到有力控制,艾滋病整體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免疫規劃兒童接種率保持在95%以上,全市傳染病發病呈相對平穩態勢,多年來沒有發生重大疫情。全面圍繞《“健康淮南2030”實施方案》,重點開展無煙生活、合理用藥及慢病防治、合理膳食等方面的宣傳活動,普及健康知識,培養廣大市民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及行為。2018年,全市總人口411.8萬,人口自然增長率6.22‰,適度生育水平保持穩定,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到100%。
我市聚焦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的目標,持續推動健康脫貧各項政策措施落地增效。全市享受綜合醫保政策貧困人口126746人,貧困人口醫療綜合報銷比例84%,貧困人口慢性病門診報銷比例達92%,為農村貧困人口與全市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實的健康后盾。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民小康。70年來,我市衛生健康事業從弱到強的快速發展為人民群眾帶來了巨大的健康紅利:群眾看病更快捷、住院更省心,種類齊全、功能完善、結構合理的醫療網絡遍布城鄉大地,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下一步,我市將繼續把衛生健康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融合,協同推進健康環境、健康社會、健康服務、健康保障、健康產業等方面改革,全面開創健康淮南建設的新局面,推動人民健康水平再上新臺階。(記者 廖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