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臺縣“三變”改革取得扎實成效
剛剛過去的春節,對鳳臺縣關店鄉貧困群眾徐沛友來說,是個“幸福年”。
春節前夕,徐沛友參加了淮南綠躍林木種植合作社首次舉辦的分紅大會,徐沛友領到了3250元產業扶貧分紅款。“半年前,咱把小額貸款入股加入了綠躍林木種植合作社,一邊當著合作社的股東,一邊還在中山杉育苗基地上班,兩頭都有錢掙。”徐沛友告訴記者,“沒想到,拿到這么多分紅,再加上在育苗基地的務工收入,一年的總收入比以前增加不少呢!照這樣算,不僅很快能脫貧,還能越來越富裕。”
據介紹,關店鄉通過“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依托產業發展,加快脫貧攻堅步伐,增加貧困戶收入。該鄉為43戶貧困戶辦理了免抵押、免擔保的扶貧小額貸款,引導他們加入關店鄉綠躍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以股份形式投入到鳳臺縣天香林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聯合社與安徽州來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利用貧困戶小額貸款建設中山杉育苗基地,加入聯合社的貧困戶每年從中獲得不少于6.5%的分紅。
近年來,鳳臺縣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從實際出發,根據各鄉鎮的優勢條件,科學民主地確定“三變”改革的內容和實施重點。充分發揮地方主觀能動性,切實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切實尊重農民、集體以及參與改革的經營主體意愿,不搞強迫命令。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強化政策扶持和路徑引導,把握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實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效盤活城鄉要素資源,實現產業發展有市場、生產經營有收益、農民集體有分紅、生態環境有改善。穩步推進,鼓勵創新,堅持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穩步實施。“三變”改革既按程序、分步驟地審慎推進,又鼓勵積極探索、大膽創新,靠改革破解難題,允許采取差異性、過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該縣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做到合法、合規、合理。加強了風險防控,確保集體資產不流失、農民權益不受損,真正讓改革成果惠及農民。
該縣在“三變”改革工作中指導試點村在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要求著力推進村集體產業發展,重點做好選好產業,引入企業,結合自身實際,制定發展規劃,把本村基礎好、潛力大的產業作為發展方向。推進項目,落實資金,儲備一批“三變”項目,要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自身資源稟賦,選擇技術含量高、發展前景好,有建設基礎,對本地發展具有較強帶動力的項目,特別要重點加強農業的公益性、基礎性項目建設的儲備。確定對象,帶動農戶,選好產業后,同步引導農戶,積極利用可變資產入股到企業,參與“三變”。簽訂合同,做好實施,指導試點村和企業就雙方達成的合作事項形成正式合同文本,合同需規定合作方式、合作期限、入股人股本情況、甲乙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分紅的結算方式違約責任等。抓好驗收,做好總結,各鄉鎮在試點村完成“三變”改革后,及時開展驗收,做好對示范村的經驗宣傳,帶動全縣更多的村開展“三變”改革。
據了解,2016年,鳳臺縣在楊村鎮店集村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清理村集體凈資產1079.9萬元、資源性資產5300畝,2017年實現分紅,每股分得紅利15元。2017年,在全縣選擇17村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共清理各類股金4104.5萬元、股民39815人,折股量化到人每人1030元,目前多數村已實現資產運營,部分改革村股民已分得紅利,基本完成改革任務。2018年鳳臺縣選擇83個村進行改革,目前已完成成員界定、折股量化工作。2019年,該縣計劃全面完成改革工作,實現全縣涉農鄉鎮全覆蓋。
【記者手記】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加是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點。近年來,鳳臺縣積極推進農村“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試點工作,選擇了部分村開展試點,農村集體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實踐證明,“三變”改革有利于激活農村發展要素,加快培育農村經濟新動能;有利于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有利于壯大集體經濟,加快農民脫貧致富步伐。推進“三變”改革是當前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任務,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記者 劉銀昌 通訊員 朱紅穎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