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是一種解決爭議的方式,也是一項“求和”的藝術。這一點,是淮南仲裁委員會全體成員的共識。
走進淮南仲裁委調解庭,迎接當事人的,是一杯熱茶,一張笑臉和一句寬心的話。“只有本其心,才能順其情,只有求其理,才能精其事,最終才能促其和,實現案結、事了、人和”,淮南仲裁委秘書長李明友告訴記者,每次辦案,仲裁員都把“促其和”作為最終目標,采用說理加引導的辦法,將調解與裁決充分結合,力爭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幫助當事雙方實現“雙贏”。
反復斡旋:“背靠背”變為“手拉手”
仲裁辦案不公開審理,裁決糾紛也不采用對抗制,因其具有“和諧”的特有優勢,逐步得到市場經濟的認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民商事活動采用仲裁來解決糾紛。
2009年底,經營家具生意的趙某在我市代理銷售浙江某品牌。為追求利益,趙某委托小作坊仿制生產,再憑借手中的代理權貼牌銷售。廠家發現后,隨即中止合同并提出賠償要求。因多次協商解決未果,廠家于今年6月24日向淮南仲裁委申請仲裁。開庭時,雙方在賠償金額上發生很大分歧,調解陷入僵局。為冷靜雙方情緒,緩和緊張氣氛,仲裁員分頭找當事人談話,通過深入剖析利弊,耐心勸說調解,終于讓雙方坐回桌前。3天后,雙方握手言和、達成協議:趙先生當場賠付廠家2萬元,而廠家則繼續與趙某保持合作關系。
2005年,上海某公司因工程尾款問題,與我市一家大型酒店產生糾紛。今年1月,淮南仲裁委員會受理了此案。起初,無論仲裁員如何調解,雙方都不肯讓步。為找準癥結、對癥下藥,仲裁員們不辭辛勞,來回奔波兩家單位,多方查找證據。經反復斡旋協調,雙方最終被仲裁員的精神感動,由背靠背轉為面對面,理清款項細節,達成和解意見。拿到尾款后,申請人專程來到淮南,向淮南仲裁委表達了由衷地敬佩和深深謝意。
溫情調解:“大公司”賠償“小業主”
隨著仲裁事業的發展,淮南仲裁委受案范圍也在逐步擴大。從過去單一的建設和金融合同糾紛,逐步拓展到房屋買賣、保險、承包、特許經營、物業管理等多個領域,為幫助更多人群破解難題搭建起了一個重要的平臺。
2008年,市民徐某從淮南某房地產開發商處購買一套90余平米住房,并繳納了首付款。由于私自變更面積,開發商在要求徐先生重簽合同遭拒后,竟將此房轉賣他人。此時,房價早已是漲聲一片。2009年7月,淮南仲裁委受理此案后,通過收集證據證實了開發商的違約行為。面對態度蠻橫的開發商,仲裁員協助徐先生據理力爭、反復協商。最終,開發商承諾,一次性向徐先生支付10萬元賠償金。
今年年初,市民周某準備給新房裝修時發現,墻壁存在嚴重質量問題。當他按照合同約定找開發商索賠時,卻一再遭到拒絕。抱著一線希望,周某來到淮南仲裁委求助。因事實清楚,仲裁員馬上支持了周某的申請,多次幫助他找開發商和物業調解。最終,開發商幫其修復墻壁,并作出了相應賠償。
秉承和諧調解、公正裁決的理念,淮南仲裁委的公信力不斷提升,受到越來越多市場主體的信賴,為解決市場經濟中的多元化糾紛、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據了解,2009年,淮南仲裁委辦理的近200起案件中,有一半以上是以調解方式結案。淮南仲裁委自1996年組建以來,已獨立、公正、快捷地解決了800余件經濟糾紛,快速結案率、雙方當事人和解率、自動履行率均在80%以上,辦案質量得到了當事人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淮南仲裁委也多次受到省、市表彰,并被國務院法制辦確定為規范化建設試點單位。
(記者 陳崇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