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上不爭論 搬遷上不折騰 工作上不懈怠
2009年,我市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取得重要進展,搬遷工程建設投資10.65億元,安置搬遷居民3349戶,安置居民11854人。有力地保障了礦區的社會穩定和煤炭生產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市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中,著力抓好3個試點工作:一是在鳳臺縣桂集鎮啟動了安徽省采煤沉陷區村莊搬遷應急工程顧橋首采區試點項目建設。投資3.06億元,解決16個搬遷村,2759戶,11036人。二是在謝家集區望峰崗鎮啟動“先行用地”試點,以積累經驗全面推進,目前市政府已批準方案13個。三是在潘集區啟動了《淮南市采煤沉陷區農村集體土地居民補償搬遷安置暫行辦法》試點工作,目前正在按計劃逐步推進。
我市在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中,把村莊應急搬遷工程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2009年,我市應建搬遷安置點19個,搬遷村莊99個,17646戶,70579人。目前,全市應急搬遷工程投入資8.9億元。其中鳳臺縣5.03億元,潘集區3.06億元,毛集實驗區0.47億元,謝家集區0.34億元。此外,還根據安置大集中的思路,在鳳臺縣城北湖一帶規劃24平方公里,對沉陷區居民進行集中安置。在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中,淮南還把生態修復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正在建設中的潘集區泥河鎮后湖生態園區,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讓能人領銜,農民以土地入股,經營收益分紅,市場運作,共擔治理風險。目前已有212戶村民入股,投入資金2300萬元,一期工程已治理1360畝。沉陷地通過集中規劃、開發利用,避免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差和先進技術難推廣問題,降低了群眾的市場風險,改變了政府承攬,有投入、無產出的現象。農民以土地入股,享有紅利,原有的青苗補償費不減,增加農民收入。我市還把資源枯竭礦井土地盤活和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相結合。重點項目“泉大資源枯竭礦區環境修復與開發”已開工建設,按照“政府指導、企業實施”的方式,五年內計劃投資101.5億元,建立大通濕地生態區、洞山生態區、老龍眼水庫生態區,把“城市荒地”營造成“山、水、林、居”和諧優美的人居環境。
據悉,2010年是我市沉陷區綜合治理的關鍵一年,2010年,全市采煤沉陷涉及29064戶,105325人(含2009年續建16925戶,62838人),預期目標搬遷11400戶,42487人。
(記者 李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