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不需要“空談誤國”,而是力透紙背的千軍萬馬。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是個善于在“紙”上用兵的人。
時間回到元末,史稱“韓宋”的空間布局出現新的拐點。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宋龍鳳十二年(1366年)開年不久,朱元璋作為“韓宋”宋主韓林兒麾下的吳王,簽下一道道事關安豐戰局的“令旨”,在淮河中游掀起波濤。
“韓宋”中書省平章政事俞通海,進攝江淮行中書省事,鎮廬州。二月十八日、十九日,他接連向朱元璋匯報近鄰安豐路(治今壽縣城)的軍情:“(二月十八日)廬州俞平章報說,安豐軍情緊急,教早發軍去應援。二月十九日再差人前來家中說那廝也,則是這般樣子。我每船守沙河口,修東正陽,他連日把馬哨,一逢東正陽回去,下在劉備城下,多日無糧,依舊退回安豐。”文中“沙河口”指沙潁河口,在安徽潁上縣。東正陽,在壽縣正陽鎮;劉備城,在壽縣豐莊鎮。
安豐軍情緊急,與元庫庫特穆爾(舊作“擴廓帖木兒”,原名王保保)有關。早在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三月,朱元璋馳援安豐救下“宋主”韓林兒。隨即,派所屬大都督府都事汪何致書元中書平章政事兼知河南山東等處行樞密院事庫庫特穆爾,以示“通好”,結果汪何被扣留。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七月初八日,朱元璋又“使以書”,致時任太尉的庫庫特穆爾,云:“曩者,初無兵端,尹煥章來得書惠騎即遣汪河同往,為生者賀,歿者吊,使者去而不回,復遣人往皆被拘留!鼻安痪,“以知院郭云、同僉任亮攻我景陵(今湖北天門市),掠我沔陽(今湖北仙桃市)”,又派兵南下江淮,“今乃遣竹昌、忻都率兵深入淮地,殺掠人民,殆非所宜”。為應對時局的新變化,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八月初五日“下令霍丘、安豐等處”募人從軍,文中的“安豐”指安豐路所轄的安豐縣。初六日,“命江淮行省平章俞通海及參議鄒天庭,核實廬州軍民糧粟之數”,做好應戰準備。
當時,安豐路除濠州和壽春縣外,朱元璋部的勢力范圍正日益擴大,并非如光緒《壽州志》卷十一《武備志》所言:“(至正)十五年,安豐諸郡皆為張士誠所據!
二十日,朱元璋給在淮安(今江蘇淮安市)一線督戰的左丞相徐達“親筆”下達“令旨”:“今再差人報與你總兵官知會,你每那里若是擇的馬軍時,便差馬軍來,擇不得時也罷!
三月初二日,朱元璋“親筆謹封”,再次給徐達下達“令旨”:“前差小先鋒軍中說話,取劉平章、薛參政領軍馬五百來家,去安豐廝殺。這等賊是俞平章取的緊,為這殺便來取來。如今,俞平章見那里事慢,卻又差人來!蔽闹小皠⑵秸隆毙彰辉,疑為徐壽輝部下、參政劉敬,據《明太祖實錄》卷八庚子九月戊寅(二十四日)條載,“戊寅,故徐壽輝將袁國公、袁州歐普祥及參政劉敬遣人來降。”至正二十年(1360年)投靠朱元璋后,被委以行省“平章”,當有可能。“薛參政”指“江西行省參政”薛顯,當時他們正從徐達等進取淮東張士誠部。
初十日,朱元璋差人告知徐達:“今差小先鋒前去總兵官處議撥馬軍。二月十八日,江淮省俞平章差王執印來,說即日竹二將馬八百匹、步軍九千共計萬數,自柳灘子渡入安豐。如今水起,拿住人問,說蔣見在陳州,整船只護送糧米來安豐。為這般,俞大舍見領船扎在東正陽修月城,守了差哨、船哨,沙河口絕他來的糧道。安豐城里見無糧食,便添上這軍,一發食用的無了。如今竹二見領馬離正陽七里地劉備城扎,與我船軍每日對陣,至晚又回劉備城,馬止有八百,內有用者少。為這般,俞平章差人來說,添得馬軍來,與那廝殺,絕住糧道,安豐先下。切詳俞平章所說,北方來的人馬,不過則是這些。時下如此。若不與戰,絕其糧道,先奪安豐,恐為后患。我如今教小先鋒來,你每軍中若擇得劉平章、薛參政于內選五百好馬來,前去聚著。廬州家里馬軍火速去,殺那廝一陣,了便來。你每商量好時,便發來。如往要機密著,不要人知!
四月初二日,“吳王令旨:教總兵官徐相國將領官軍三萬名乘船并軍馬二千名前去,克取安豐城池,其余官軍留于淮安鎮遏,仰依奉施行者!薄皡峭趿钪肌,指的就是朱元璋所下的指令,而在他剛任“吳王”所下的命令,一般冠以“圣諭謄黃,皇帝圣旨,吳王令旨”之名。
同日,朱元璋又差令徐達在妥善安排淮安留守力量的基礎上,設法攻取安豐:“其安豐攻取竹寇,不可遲緩,急宜速去到彼,必擒此徒。如經過濠州,虛實動靜,降與不降,略看便過,仍留韓平章攻取。”文中的“竹寇”,指元將竹昌,小名竹二。后來又來個元平章竹貞,前來支援。
十三日,朱元璋遣使諭徐達:“聞元將竹貞領馬步兵萬余,自柳灘渡入安豐,其部將漕運自陳州而南給其饋餉,我廬州俞平章見駐師東正陽修城守御,宜令遣兵巡邏絕其糧道,安豐糧既不給,而竹貞遠來之軍,野無所掠,與我軍相持,師老力罷,爾宜選劉平章、薛參政部下騎卒五百并廬州之兵速與之戰,一鼓可克之,不然事機一失,為我后患!毙爝_聞命,即統率馬步舟師三萬余,直奔安豐。
十六日,朱元璋獲悉王保保欲攻徐州,又叫徐達在攻取安豐的同時,分兵救援徐州。
二十日,左相國徐達克安豐。初,徐達率師至安豐,分遣江淮行省平章政事韓政等以兵扼其四門,晝夜進攻,不下,“乃于城東龍尾壩,潛穿其城二十余丈,城壞遂破之。忻都、竹昌、左君弼皆出走,我師追奔四十余里,獲忻都并君弼禆將賁元帥而還。竹昌、君弼皆走汴梁。至日晡時,元平章竹貞引兵來援,(韓)政等復與戰于南門外,大敗之。竹貞遁去,凡得兵四千、馬千匹、糧九百余石。又遣千戶趙祥將兵至潁,獲其運船以歸,遂立安豐衛,留指揮唐勝宗守之!
攻下安豐(壽春),立即設立安豐衛,是當事形勢發展的需要。唐勝宗是朱元璋麾下“淮西二十四將”之一,成為首任安豐衛指揮,其助手名叫吳廣,據《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六載,吳廣,廬州合肥人,曾任帳前銀牌先鋒、管軍百戶,“下安豐,就留(吳)廣守之”,任職三年后改任溫州衛指揮僉事。
此次安豐之戰,從謀劃到克取,歷時兩個月,決勝于千里。從戰略格局上看,朱元璋實現由“淮東”與張士誠鏖戰的“內消化”到轉戰“淮西”以擊元“外擴張”為主的重大突破。
(孫友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