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蘇國義 通訊員 肖啟蒙)“大家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鄰居,一直吵太傷和氣,都消消氣,聽我說幾句。”近日,謝家集區人民法院楊公人民法庭秉持“司法便民、糾紛就地化解”的理念,將審判法庭“搬”到群眾身邊,通過巡回審判方式審理了一起物權保護糾紛案件,彰顯了法治精神,鄰里關系變得更加和諧。
據悉,該案是一起因漏水問題引發的物權保護糾紛案。原告李某居住在某小區4樓,被告張某系其樓下住戶。2023年6月,張某因安裝太陽能設備,導致李某家屋頂受損并出現漏水現象。此后,李某多次找到張某協商,要求其對受損屋頂進行修繕,但張某始終未予理會。協商未果后,李某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無奈將張某訴至法院。
庭審前,承辦法官提前梳理案件證據,實地了解屋頂受損及漏水情況,明確糾紛爭議焦點;庭審中,法官既引導雙方有序陳述事實、舉證質證,又緊扣《民法典》中關于物權保護的相關規定進行細致釋法,同時結合鄰里長期相處的實際情況,耐心傾聽雙方訴求,針對性化解對立情緒,最終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依法作出判決。
判決作出后,承辦法官并未就此止步。考慮到雙方仍需長期為鄰,為徹底化解矛盾、修復鄰里關系,承辦法官主動開展庭后調解疏導工作,分別與李某、張某進行溝通,一方面向張某詳細解釋判決依據,說明其因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導致他人屋頂受損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引導其認識到鄰里之間互幫互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傾聽李某的后續訴求,安撫其因漏水產生的不滿情緒,建議雙方以此次糾紛解決為契機,摒棄前嫌和睦相處。
在承辦法官的積極引導下,張某主動向李某表達歉意,承諾日后涉及鄰里事宜將會提前溝通;李某也表示理解張某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的初衷,接受了道歉。最終,張某不僅按判決履行了賠償事宜,雙方還達成了鄰里互助的口頭約定,真正實現了“案結事了人和”的良好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