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崗湖不僅是風景勝地,更是紅色熱土。20世紀初期的焦崗湖畔,風云變幻,革命浪潮洶涌澎湃,無數仁人志士把生命和熱血融進他們深愛的熱土。這里誕生了一位名叫熊學真的革命志士,他以非凡的勇氣和堅定的信仰,在神州大地書寫了一段悲壯的革命史詩。
思想覺醒:從農家子弟到軍旅生涯
熊學真(1885—1944),號西賢,安徽省淮南市毛集實驗區夏集鎮朱崗村人。熊學真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少時家貧,很早就跟隨父母從事田間勞作,這養成了他吃苦耐勞和堅韌不屈的品格。
熊學真常在勞動間隙聆聽人們議論國家大事和社會形勢。國家頹敗和民族危亡的狀況深深刺痛他的心,他覺得耕田種地永遠不能改變這種落后局面,便和父母商量想出去闖蕩,立志沒有作為就不回來見父老鄉親。后在一位北洋軍老鄉的引薦下,熊學真來到山西大同,在陳儀部下當了一名士兵,從此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由于作戰勇猛,屢立戰功,他在十幾年間不斷得到提拔。這期間,受到孫中山革命黨人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熊學真豁然開朗,看到社會轉型的希望,思想上不斷發生變化,逐步接受了革命黨人提出的推翻滿清封建統治、實現民主共和的政治主張。辛亥革命后,他積極擁護南北議和,反對軍閥割據混戰,為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投身革命:從普通戰士到抗日名將
熊學真在三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走完了從普通戰士到抗日將領的壯麗人生。他慷慨陳詞地勉勵士兵們說:“抗日救國,英勇殺敵,是我們軍人的天職。我們沒有退路!”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全國軍民掀起了抗日救國的熱潮。熊學真在家鄉朱崗村收到原東北軍軍長、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總司令于學忠的親筆信。于學忠在信中邀請他參加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戰斗。他毅然答應,并從家鄉動員了一批熱血青壯年和一些軍需物資,趕到駐守山東海防的于學忠部隊駐地。熊學真受任于危難之際,被任命為第三集團軍某師副師長。之后,他率部先后參加了津浦路南段戰役、淮河戰役、臺兒莊戰役及武漢保衛戰,每戰必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屢立戰功,給日寇以沉重打擊。在之后的多年時間里,熊學真所部轉戰魯、豫、皖等地,并多次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合作抗日,建立密切關系,創下了國共合作、同仇敵愾抗日的佳話。
堅定信仰:從孤膽英雄到英勇就義
熊學真靠著堅定的信仰和無畏的勇氣,在戰爭中迅速成長。戰爭鑄就了他威武不屈的堅強性格和堅實脊梁,他深刻認識到,只有堅持抗戰、依靠人民,才能實現中國革命的勝利。
1944年秋冬時節,熊學真部堅守在皖西北抗日前線。他認識到,只有喚醒民眾的力量,心系國家,行動為民,才能實現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為說服亳州偽軍大隊長孫學齋投誠反正,在先前已對孫開展爭取工作的基礎上,熊學真又奉命只身進入敵營,對孫學齋做進一步說服工作。不料反復無常的孫學齋表面應允卻內藏奸詐,竟在熊學真返回駐地的途中設下埋伏。在經過英勇抵抗后,終因孤軍無援,熊學真不幸中彈,壯烈殉國,時年59歲。在抗日戰爭中,熊學真英勇殺敵、忠心報國的斗志,敢于擔當、血染沙場的精神,永遠值得淮南人民懷念。
回望歲月,讀懂一段歷史,銘記一段記憶。如今,抗戰勝利已八十周年,戰火已逝,浩氣長存。在焦崗湖畔的毛集實驗區地方黨史紀念館內,熊學真抗日戰場揚軍威的故事被廣泛傳頌。
(徐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