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廖凌云 通訊員 潘云)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追求美麗卻要付出健康代價,這樣的“美容”還值得嗎?近日,田家庵區人民法院成功調解了一起因無證注射引發的健康權糾紛,在調解員柴建玲的主持下,雙方當場完成現金賠付與撤訴手續,矛盾糾紛一次性化解。
2025年4月,劉女士經朋友介紹到景女士處做美容,接受了兩支肉毒素注射并支付費用1400元。4天后,劉女士出現了面部肌肉僵硬、口角歪斜、說話困難等癥狀,經醫院診斷為面神經損傷,恢復期長達3-6個月甚至更久。劉女士多次聯系景女士協商賠償事宜未果后,向相關部門舉報。經查實,景女士未取得《醫師資格證書》和《醫師職業證書》,受到罰款2萬元的行政處罰,此前收取的1400元注射費用已退還劉女士。后劉女士以健康權受侵害為由訴至法院,要求景女士賠償誤工費3萬余元、精神損害撫慰金2萬元,共計5萬余元。
案件進入先行調解階段后,柴建玲迅速開展調解工作,但雙方分歧較大。景女士認為已退還1400元美容費,且劉女士“恢復良好”,拒絕進一步賠償;劉女士則認為注射導致其形象受損、溝通困難,無法正常復工,堅持全額賠償傷殘和精神損失。為打破僵局,柴建玲采取“背對背”調解策略,向景女士明確其無證行醫的違法性及過錯責任,使其認識到法律后果;同時向劉女士釋明健康權賠償的法定標準,引導其理性看待賠償數額。經過反復溝通,雙方訴求差距逐漸縮小,最終以2.5萬元達成和解。
為消除信任疑慮,柴建玲約雙方同時到法院,現場辦理賠償款支付與撤訴手續。景女士攜帶2.5萬元現金交付,劉女士同步提交撤訴申請并出具收條。此次糾紛的圓滿化解既讓無證行醫者付出了代價,也為消費者敲響了警鐘——醫療美容需堅守安全底線,選擇正規機構和有資質醫師,莫讓“美麗陷阱”毀了健康與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