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是二十四節氣文化的發源地, 它所體現的天時與農事、節令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在漫長的農耕時代里,勤勞智慧的先人流傳下來許多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節氣諺語。
比如“驚蟄牛打顫,高粱死一半”,意思是“驚蟄”之日氣溫升高,而這天若冷得耕牛發抖,則預示年景欠佳。
“立夏三指火,麥死九條根”,意思是到了立夏之日,地溫進一步升高,三個手指并攏的土層都發熱了,小麥發達的根系即接近枯死(成熟)。
“二月清明不上前,三月清明不退后”,指泡稻育秧把握的時間尺度,這是當年農家精心操作的技術活。意為這年清明節若在二月,泡稻浸種應放在節后;清明節若在三月,泡稻浸種則應該放在節前。
“六月栽秧看上趟”,意思是一塊面積大的田,開始栽插的秧苗與最后栽插的秧苗相對比,生根與發青都會不同,說明六月栽秧已到了晚期,必須分秒必爭。
到了“立秋”與“處暑”時段,人們急切地盼望秋涼,這便有“秋后十八盆”之說。意思是立秋之后,天氣依然炎熱,還需要洗18天的澡,而18天后即會不澡也安。
漢淮南王劉安編撰的《淮南子》第一次將二十四節氣與農事整合為一個完善的農時系統,在長達幾千年的農耕時代里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由此產生的諺語千秋不衰。
“立春”,民間又稱“打春”,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每年的日期不盡一致。還有“春打五九尾,家家拉豬腿,春打六九頭,家家賣耕!敝V,前者預示五谷豐登,后者預示災年。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古詩云:“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適逢元宵節,民間有吃元宵、跑百病(即跑燈看戲)的習俗。
“驚蟄”,意味著日后氣溫回升,土壤解凍,春雷一陣,雨水豐沛,有“驚蟄點瓜,遍地開花”之諺。
“春分”,民間有“插柳樹,放風箏”習俗以及“麥過春分晝夜長”的農諺,意思是地溫升高,宜于越冬小麥生根返青。
“清明”,時至清明,氣溫回暖,春意正濃,素有“清明要晴,谷雨要淋”之諺。
“谷雨”,是時雨水生百谷,禾苗茁壯生,是種瓜點豆的最佳時節。
“立夏”,此時令宜于下雨,所以便有“立夏不下擱犁擱耙”;又宜于天熱,所以有“立夏不熱,五谷不結”以及“立夏三指火,麥死九條根”等諺語。
“小滿”,小滿之后氣溫進一步升高,雨水增多,越冬作物相繼成熟,農事活動逐漸展開,古詩句曰:“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桑蠶又插田。”我耳熟的諺語有“小滿栽秧家把家,芒種栽秧普天下”“小滿割麥家把家,芒種割麥普天下”之說,說明小滿是收割與種植并舉之時。
“芒種”,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即要收割,帶芒的水稻亟待栽插。適逢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喝雄黃酒、門前插艾條習俗。
“夏至”,是最早被確定的節氣之一。此時正逢江淮之間梅雨季節,農作物生長旺盛,進入田間管理的重要時段。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之諺。
“小暑”,從農事上說,有“大暑前小暑后,兩暑中間種綠豆”的諺語,民間有“新媳婦回娘家避暑”與“盤伏”(即曬衣物除霉蟲)的習俗。
“大暑”,是一年中炎熱天氣的頂峰,也是農作物生長的旺盛階段,故有“一天一暴,田埂都收稻”的諺語,意思是空氣中氮磷鉀的成分通過雨水凝固,降落到灌漿的稻穗中,等于給水稻追施養分。
“立秋”,此時有“把扇丟,一枕新涼一扇風”和“一雨變成秋”的諺語。農作物進入成熟期,故有“立秋十日,寸草結籽”之說,意思是除了越冬作物外其他作物都停止播種了。
“處暑”,此后溫差增大,秋涼時有襲來,莊稼逐漸成熟。此時恰逢中元節,是祭奠新故親人的日子,因此中元節當天不宜訪親探友。
“白露”,是一年中溫差較大的節氣。此時是收獲期,所以有“白露天氣晴,稻米白如銀”。又有“白露下雨麥難種”意思是白露之日下雨,往后陰雨天多,影響小麥的播種期。
“秋分”,有平分秋色的意思。此時丹桂飄香,蟹肥菊黃,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它送走初秋的淡雅,迎來深秋的斑斕。農家進入秋收、秋耕、秋種的大忙時段,又逢傳統中秋佳節,民間有“包糖饃、吃月餅、玩火把與摸秋(隨意摸點毛豆、芋頭、辣椒之類)”的習俗。
“寒露”,農事繁忙在即,故有“寒露油菜霜降麥”之諺語,指正逢油菜播種期。又適逢“九九重陽節”,中國古有“登高望遠”插茱萸之習俗。
“霜降”,晚秋時節,開始下霜。農事接近尾聲,小麥正值播種期。適逢祭祖節,農歷十月初一祭奠先祖。
“立冬”,它不僅預示冬天的到來,而且要重視秋收冬藏,民間有冬補、冬養和腌制過冬蔬菜的習俗。
“小雪”,它表示降雪的起始,此后氣溫直線下降,偶有降雪,但還沒到大雪紛飛的時候,故稱小雪。這一時節起,民間紛紛腌制臘物,以雞、鴨、鵝為主,晾曬時油光閃亮,展現出農家獨特的風景。
“大雪”,它的降雪天數與降雪量比小雪時節明顯增多,古有“麥蓋三床被,頭枕饃饃睡”的諺語。意思是雪厚地暖,麥苗保溫,同時冰雪融化又濕潤了土壤,所謂“瑞雪兆豐年”。
“冬至”,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俗稱“冬節”,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民間有“三九四九中心臘,河里凍死老母鴨”之說。冬至以后,北半球白天變長,故有“吃過冬至面,一天長一線”之諺語。
“小寒”,此時段天氣寒冷,適逢傳統臘八節,民間有“喝臘八粥”、殺年豬、磨元宵面、磨豆腐之俗,年的味道越來越濃。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大寒期間,適逢中國的傳統節日“祭灶”(即小年),祭祀灶王爺的意思。此時有“要想發,掃十八;要想有,掃十九”的諺語。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農業生產的重要指南,也是中華民族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動體現,我們更應該珍視這一寶貴遺產,將其傳承并發揚光大,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未來貢獻力量。
(余益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