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促進淮河天然水域生態環境的修復和漁業的可持續發展,9月20日,在淮南市潘集區漁政站組織下,2023年潘集區增殖放流活動在淮河干流潘集段祁集鎮陳郢渡口舉行,共放流各類魚苗120萬尾,其中淮王魚3萬尾、江黃顙1萬尾、黃顙魚1萬尾,計5萬尾特種魚類;還有常規魚類花鰱、白鰱90萬尾及草魚25萬尾。
當日,天氣陰涼,這種陰天多云偶有點滴細雨的天氣,是極為適合魚苗運輸的,大大保證了魚苗的成活率。上午10時許,隨著3輛魚苗運輸車輛到來,增殖放流活動漸次進行。先是增殖放流展示環節,只見人們走上渡船,端起盛裝著魚苗的塑料盆,只聽得一句“開始”,大家一起把盆中的魚苗傾倒入淮河中,只見魚兒劃出優美的弧線,歡快地躍入水中。展示環節后,便是高效率的增殖放流操作,魚苗運輸車側停到淮河邊,稍有傾斜,有利于魚苗隨著水流泄入河中。
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觀察到,這種魚苗運輸車分有5塊間隔,形成5個獨立的空間,分別在下口裝有粗大的水帶,用閘口封閉。在運輸時,水帶挽起,車上的瓶裝氧氣源源不斷充入水中,保障魚苗成活。待放流時,只要打開下方閘口,放下水帶,魚苗便隨水流奔涌而下,歡快地游入河中。據放流人員介紹,這是成熟的增殖放流模式,效率高、時間短、魚苗成活率高,幾乎沒有損失,適合大規模放流活動。
當天,3車共計120萬尾各類魚苗很快被放流到淮河干流潘集段。漁政人員介紹,淮河潘集段屬于國家級淮王魚保護區,保護區范圍上起鳳臺峽山口,下至平圩淮河大橋。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淮王魚、江黃顙,其它保護物種包括細尾蹁、黃顙、淮河鯉、長春鳊等魚類,以維護淮河名貴魚類的生態安全,保護水域生態完整性,保護淮河魚類多樣性。同時,淮河水域是四大家魚的理想棲息地,所以本次放流也投放了花白鰱及草魚,特別是花白鰱,它們是濾食性魚類,能吞食水中的藻類,使有機藻類減少。投放花白鰱等魚類,可以改變水體環境。而草魚生長速度快,容易長成大魚。總體而言,在增加保護區特種魚類種群數量的基礎上,增殖淮河魚類數量,增加水生生物多樣性,更有利于淮王魚國家種質資源的保護。
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在現場看到,活動邀請的水產專家組人員還分別對放流品種進行了體檢和規格測量,以保證放流苗種質量。據介紹,放流苗種須經過檢驗、檢疫,取得合格證明,確保苗種優質、健康。放流期間,漁政部門還將加強對淮河放流水域的巡查力度,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堅決取締禁用網具,為放流魚種創造良好的水域環境,提高魚種成活率。
據潘集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長江流域禁漁退捕的推進,威懾作用明顯,淮河非法捕撈大為減少。下一步,該區禁捕辦將進一步加強增殖放流支撐保障,重點強化苗種供應、定點放生、科技支撐三個體系,持續推進增殖放流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開展。
據了解,從2008年開始,淮南首次對淮河水域開展增殖放流活動,之后每年持續不斷。通過活動,有針對性增殖淮河傳統名優魚類品種,擴大種群數量,對有效養護淮河漁業資源,維護淮河生物多樣性,改善水域生態系統,增加漁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以水養魚,以魚活水,達到魚豐水美的效果。(記者 張雪峰 攝影報道)